雲嘉屏

考古遺址再現「嘉義傳說」 教育remember me

合照。(嘉義市政府提供)

【大紀元2021年1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台灣嘉義報導)考古與教育分不開,嘉義市鐵路高架化工程開挖過程中,經過「台斗坑遺址」,到2021年9月7日止,已挖到了5具距今逾2500-2700年前的先人遺骸。為了瞭解遺址先人對教育的意義,嘉義市國教輔導團嘗試為嘉義市學子發想跨域課程的內涵,希望聯結嘉義市在地歷史,及聚落文化的關係;並試圖從中找出想像、故事、科學與人文,因此舉辦了全國獨特的考古融入課程論壇,相信可以從跨域想像中,為課程注入在地文史的活水。

朗讀渡也老師詩作。(嘉義市政府提供)

論壇中,特別邀請人類學博士顏廷伃以「從考古學看嘉義市史前文化的發展與聚落分布」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並與輔導團教師分享嘉義市史前文化發展及聚落的考古價值。這個發現不僅為嘉義市城市的發展歷史,往前追溯至2700年前,更讓我們對先人在嘉義市史前時代的生活,有了探尋的機會。

論壇。(嘉義市政府提供)

此次論壇也榮幸邀請到詩人渡也老師以及李錫津前副市長與談。詩人渡也日前曾以「台斗坑遺址」的發現,發表詩作「嘉義傳說」,展現對這片土地的情懷;李錫津前副市長則以嘉義市的城市歷史聚落與人文底蘊進行深度闡釋,非常精彩。三位與談人充分展現對嘉義市的情感,透過考古脈絡與教育場域的鏈結,追溯了嘉義市歷史長流的共感,也帶來更多對先人的懷想,引發教師的課程想像。

論壇對話。(嘉義市政府提供)

論壇的表演由崇文國小學生朗讀渡也老師新作「嘉義傳說」;並且表演Remember me,活潑生動;搭配蘭潭國中師生創作的「骨頭面具」,為嚴肅的考古議題,帶來更多跨域課程的可能性。

處長林立生表示:「在本論壇,看到了輔導團帶領深化在地教育的可能性,當我們思考國際化的同時,越國際就要越在地,透過考古課程的融入,提升在地國際化的教師專業知能、跨域延伸觸角,將可為嘉義市的學子帶來不一樣的歷史經驗。」

嘉義市史前時代的先人遺骸,似乎在告訴教師,「『我』來了,請你們能在教育中思考思考『我』的教育價值」。因此輔導團努力的希望,透過此次論壇的跨域對話,讓教師看到更多跨域主題發展的方向,而願意投入心力開發課程。相信同是嘉義市一家人的先人,若能看到今天論壇呈現,一定會感到欣慰。

如同渡也老師在「嘉義傳說」中提到:「嘉義的一切,從他們開始,有他們,才有嘉義」。「教育remember me」,您們的故事,也將由我們來大放異彩。

責任編輯: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