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

大溪木博館社會實踐論壇 串聯地方博物館共學

大溪木博館社會實踐論壇,串聯地方博物館共學。(桃園市大溪木博館提供)

【大紀元2021年12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自104年成立至今(110年),以6年的光陰,修復大溪老城區崖線邊的歷史建築群,使文化資產得以再生、活化,一方面保存了地方的空間記憶,更改善了大溪老城區的整體景觀,打開居民的休閒遊憩空間。

鄭文燦市長進行木博館「32家街角館及4位共學行動夥伴」的授證。(桃園市大溪木博館提供)

鄭文燦市長從核定成立木博館以來,木博館團隊即以實踐在現地生活脈絡裡展演大溪,建立大溪學的知識系統為目標,推動各種營運及教育推廣方案。其中,「街角館」的共學計畫累積數年成果,培力出一群共同深耕地方文化的夥伴,鄭文燦市長說,「這是木博館最特別的地方,也是真正落實生態博物館理念的關鍵。散布在大溪各個區域內的街角館,是詮釋豐富的小歷史,如:家族、產業和生活文化主題的微型文化空間,與博物館的核心展館一同構成了公民參與的場域與網絡」。

鄭文燦市長進行木博館「32家街角館及4位共學行動夥伴」的授證。(桃園市大溪木博館提供)

今年(110年)11月木博館全面開館,以WE PLUS(WE+)為主題,因為WE,是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Wood Art Ecomuseum的縮寫,也是成立木博館之初,提出與地方居民一起出發、共好的倡議;PLUS則象徵木博館綻放嶄新的面貌再升級。

本次論壇最重要的是,由木博館館員與在地共學夥伴:街角館、慶典文化遶境團體負責人(社頭)等,針對大溪文化保存再發展的重要面向,介紹各自的實踐經驗與反思,突出居民參與就是木博館創造的重要價值之一;並邀請臺灣不同地方的民間行動案例,進行對話交流,像是(南投)小鎮文創負責人何培鈞、苑裡掀海風創辦人劉育育帶來精彩的故事等。

12月2日論壇揭幕,首先由鄭文燦市長進行木博館「32家街角館及4位共學行動夥伴」的授證,榮耀並彰顯木博館居民參與、共學、行動的特質。由日高真吾教授與木博館陳倩慧館長,交流大溪、日本兩地連結在地文化與地方發展的經驗,再深化描繪木博館的未來願景;下午主題聚焦社群建立、單點至區域經營策略,包括博物館與區域據點「街角館」連結、深耕的歷程,及現地場域空間經營:例如家族、街屋等老宅活化再生經驗,提出不同場域文化基地經營的可行模式。12月3日上午邀請馬祖島嶼博物館、宜蘭蘭陽博物館分享在地詮釋的歷程與成果,一同探討博物館與地方共同保存文化資源的多元方法,下午則深入探討各重點子題,包含現地保存、木藝、慶典文化,思考如何將文化詮釋與保存意識賦權居民,在生活裡展演在地文化,且如何在文化的保存、展演以外,進行在地傳統文化、技藝的價值再創造。◇

責任編輯: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