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

黃曆新年 南北風俗差異談

「爆竹聲中一歲除」,北宋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將我們帶入了過年的節日氛圍中。(Fotolia)

【大紀元2021年02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楊裔飛採訪報導)「爆竹聲中一歲除」,北宋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將我們帶入了過年的節日氛圍中。

本期,來自北京與香港的華裔分享了兩地不同的過年習俗,以慰讀者的鄉愁。

我們也借此機會,給讀者朋友們拜個年,恭祝大家新年健康平安、家庭幸福、好運常伴!

過年前的準備

——北京

進入臘月,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過年前一般要清掃居室、購買年貨,要貼春聯,還要換好嶄新的鈔票和紅包,準備過年。

趙女士和女兒Cindy來自北京。北京的臘月很冷,但也擋不住熱火朝天的過年準備。

趙女士說,自己小時候家裏過年基本上是奶奶在操持。臘月初八就開始準備了。臘八這天要煮臘八粥、泡臘八蒜。據説臘八這天泡的蒜,到過年時才會有那種碧綠的樣子。就著臘八蒜吃餃子,美得很!

「年廿三,糖瓜粘」,這一天要敬竈王爺糖瓜,然後恭送竈王爺回天。「年廿四、掃房子」,就是家裏從裏到外大掃除一次。接著就是買年貨、貼窗花、貼春聯。

趙女士說,奶奶可能幹了,剪紙、寫對聯、做新衣、準備全家人年夜飯,都是她老人家張羅準備呢。後輩很多人都不會了。

Cindy很小就離開北京來到澳洲上學。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廟會。從年三十開始至年初七都可以逛廟會。

她說:「小孩兒最喜歡廟會就是有吃、有玩、有節目看!」買蒜腸、羊肉串、冰糖葫蘆、驢打滾、炸排叉、炸麻花,各種吃的,看的眼花繚亂。

她很喜歡玩套圈。還有各種雜耍、表演。「我小時候逛廟會還騎過駱駝,」Cindy說,「後來好像衹有騎馬的項目了。」

——香港

Kitty是個在澳洲留學的年輕香港人。她說,香港人有個説法,“冬至大過年”。冬至雖然不是法定假日,這一天上班族還沒有放假,但是老闆或上司都會在下午提前讓雇員下班。大家回家后就會像過年一樣,一起吃大餐。

香港的大掃除是在年廿八,“年廿八,洗邋遢”。Kitty說,小時候就會幫媽媽一起在家裏做大掃除,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因爲付出了,也很辛苦的!”

Kitty想和讀者朋友們分享香港的花市。她說,過年前大約一、兩個星期,香港不同的區會設置花市,最大的是維園的花市。

一般花市分乾濕區,濕區主要賣的是各種年花和盆栽。常見的有桃花、水仙、劍蘭、金桔、蘭花、牡丹、菊花。

乾貨區會有揮春、利是封、卡通公仔、各種過年裝飾用品、年貨。花市一直開到年三十晚。年廿九、年三十的花市常常是人山人海。

年夜飯

——北京

趙女士說,北京人的年夜飯很講究,一般都有「四碟八碗」,是「四平八穩」的意思。

趙女士說,「四碟」是涼菜,常見的有芥末墩、肉皮凍、炸丸子、醬肘子等。八個熱菜鷄鴨魚肉都有,尤其是要有魚,表示「吉慶有餘」、「年年有餘」。有些人家還會有什錦火鍋,象徵著「紅紅火火」過日子。

Cindy說,年夜飯過後,全家人會在一起 「守歲」 ,包餃子。包餃子時會在其中一隻餃子中放入一枚銅錢,吃到這個餃子的人特別有福氣。趙女士笑著説,自己常常吃到這隻包有銅錢的餃子,看來是有福氣的人!

——香港

Kitty講,香港的飲食業很發達,餐館多,服務好,所以現在香港人常常是一家大小在餐館吃年夜飯。平時的服務費是10%,過年時服務費大約是20%至30%不等。雖説比平時貴,但省了好多洗切功夫。她說,往年都會回香港和爸爸媽媽過年,今年因爲疫情,不能回去陪爸媽,很遺憾。

年夜飯的菜式很多,講究的會有鮑魚、海參、魚肚、魚翅,一般都會有雞(諧音「吉」或「有計」)、魚(「年年有餘」)、豬手(「橫財就手」)、蠔豉(「好事」)、髮菜(「發財」)、蝦(「笑哈哈」的諧音)、芹菜(「勤力」)等意頭好的菜。

家裏會準備一些食品,比如煎堆(「煎堆轆轆,金銀滿屋」)、油角(「露頭角」,出人頭地的意思)、笑口棗、糖蓮藕、糖馬蹄、各種瓜子(「多子」)。還有各種糕類比如年糕、芋頭糕、馬蹄糕等等,寓意「年年高陞」。

年初習俗

——北京

傳統上的過年要一直到元宵節才算是過完了年。但現在一般年初八就得回去上班了。所以大家的時間也就緊湊了。

Cindy說,以前年初一一早會放鞭炮,小孩兒們會放 「二踢腳」 這種很刺激的炮仗,還有廟會可以逛。但是現在禁止放鞭炮,年味少得多了。

趙女士說,以前初一是拜神的時間,比如人們常常去地壇拜地神。她記得自己上初中時家裏還會去拜神,可惜後來這些信神的傳統文化都被破壞了。

年初一是一家老少給爺爺奶奶拜年的日子,年初二去姥姥姥爺家拜年。孩子們最高興了,因爲有壓歲錢和長輩們給的禮物。

——香港

香港法定假期至年初三。

Kitty說,老一輩的香港人或年歲大一些的人,在年初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黃大僊廟爭取能上頭炷香。但是人很多,很擁擠,而且香是點燃的,容易被燙傷。現在去的年輕人沒有老一輩的人多。

年初一一家人要跟著爸爸回爺爺嫲嫲(奶奶)家拜年,年初二是跟著媽媽去給公公婆婆(姥爺姥姥)拜年,老人都會封利是(壓歲錢)給孩子,但一般金額不會太大。

年初三叫「赤口」,相傳這天易招惹口舌是非,一般市民會去車公廟拜神,要麽就不出門了。

年初四就要回去上班了。

Kitty說,第一天回去上班未婚的員工一般能收到兩種紅包:老闆發的開工利是(紅包)和已婚同事發的新年利是。

這一天會比較熱鬧。寫字樓(辦公樓)會有一株比較大的桃花,對於公司來説,意喻「大展宏圖」,對未婚的人來説,則意味著感情順利。所以,她們年輕人回辦公樓以後,要順時針在桃花下走三圈,希望在新年裏找到心儀的「另一半」。物業管理處還會貼心的安排舞龍、舞獅到每一層樓進行表演,期望新的一年裏生意紅紅火火、順順利利。

其實,無論地域,無論語言,傳統的過年習俗充滿了人們敬畏天地神明、回溯傳統的濃厚文化氣氛。事實上這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的核心所在。過年的意義其實就是承傳這種敬天信神、感恩知報的傳統文化吧。

責任編輯:陳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