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新書《循環台灣》作者:台灣推循環經濟有成

新書《循環台灣》作者之一的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右3)及執行長陳惠琳(右2)與新書推薦人合影。(鍾元/大紀元)

【大紀元2021年02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北報導)《循環台灣》新書日前出版,作者之一的黃育徵指出,2017年出版了《循環經濟》之後,循環經濟成為政府、產業裡很熱門的名詞。最近一年來大家常說「Taiwan can help」。他認為,循環經濟不僅讓台灣可以幫忙,還可以讓Taiwan can lead(台灣可以領導)。

《循環台灣》彙整超過50個推廣循環經濟有成案例

這幾年循環經濟在台灣成為重要的政策與產業趨勢,背後的主要推手之一循環台灣基金會,彙整了5年來的趨勢觀察、超過50個的台灣案例,寫成《循環台灣》一書,由天下雜誌出版並於24日舉辦新書發表會。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在新書中提到,美中貿易談判、台商回流、新冠肺炎(中共病毒)牽動國際供應鏈重新布局的動能,是一次台灣產業可以確確實實「轉型」的大好時機。加上現在台灣擁有更年輕、更多元的人才、資金和嘗試新商業模式的空間;讓台灣企業能夠重新設計和規劃符合未來20年生活需求的經濟模式。

黃育徵認為,回應氣候危機,不能只靠能源轉型,還要落實循環經濟,循環台灣基金會已經開始與不同國家洽談合作。他指出,台灣有完整的供應鍊,從原料、設計,製造到使用後的處理,擁有更充足的知識與技術,在循環經濟上可以扮演國際領導的角色。

他表示,台灣目前在製程優化上做得很好,像是「一滴水用十一次」的小循環。但要做到完整的循環經濟,需要政府與產業的共同支持,與品牌商合作改變商業模式,進而帶動產品設計與材料選擇的改變,才能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的產生,讓使用後的產品成為企業的資產。

《循環台灣》論及案例中許多實踐企業,也到場分享他們的實踐心得。豐譽營造負責人謝佶燁說,公司導入系統模板後,減少大量的資源與水的使用。傳統一次性木頭模板,不僅沾粘水泥還含有釘子而難以回收,系統模板則可重複使用一百次以上,壽命結束後也能夠回收再製成新模板,除了減少營建廢棄物,也減少河川粉砂與水的使用。

京冠生技董事長楊青山提及,冬粉製作後的綠豆殼、豆漿與豆腐製作後產生的豆渣、飲品製作後使用的咖啡渣與茶渣,這些大量的有機質,少部分成為動物飼料,大部分則直接成為了堆肥。他說明,台灣擁有強大的生物技術,將這些有機資源轉化成醫藥或營養補充品創造更高的價值。

作為紡織產業二代的鎰呈行循環長蘇彣忠,強調在循環經濟的嘗試與實踐,帶給公司一個創新的定位,讓他們能夠採取主動的策略,向品牌業者提出創新永續的做法,不僅為公司創造更好的形象,更帶來新的實質商機。

漾拓國際總經理鄭加新指出,台灣一年賣掉幾千萬顆燈泡,壞掉之後無法回收,因此他們改變了商業模式,不賣燈泡而是提供照明服務,更設計出可修復也可回收的燈具。

物質流、知識流到金流,構成「循環圈」的產業生態系

新書另一作者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說,循環圈包含了物質圈、知識圈與金融圈。循環要能夠發生,不僅僅是製造業設法將物質循環,背後還需要有設計、商業模式、技術研發等知識要素,當然還要加上財務金融上的支持,才能讓循環經濟成爲一個完整的生態系。

她說,要改變的不只是無止盡地消耗資源線性經濟的結構,還需要改變一味地追求經濟成長的心態。《循環台灣》一書希望提供一個系統性的視角,說明循環經濟的趨勢與方法,協助台灣企業加速對於循環經濟的理解與實踐。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談到最近接觸外商時,大家都在談ESG(環境、社會及管治),也開始要求企業,若達不到他們的標準,根本不會下單,在這樣的狀況下,未來經濟與環保不再是二元對立,這也是為何台灣需要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角度來重新思考成長。

「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並不是逼迫企業減碳,而是協助企業及早因應趨勢。」立委洪申翰強調,台灣面臨缺水等自然環境改變的風險,以及國際碳管制對產業造成的經營風險。他指出,對於即將到來的產業變革情境,除了提高能源效率、轉向低碳之外,根本重點就是循環經濟,而書中呈現了許多先行者的案例,都值得政府、產業各界學習瞭解。

「台灣資源有限90%依賴進口;環境負擔很重,人口密度很高,也缺乏廢棄物處理的場址。」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強調,台灣一定要推動循環經濟,環保署的政策從資源回收轉向資源循環,就是為了循環所做的基礎建設。

「很多企業都已經有循環經濟概念,但我們應該要有更大圖像去思考。」荷蘭前駐台代表、現任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的資深顧問紀維德提及,他拜訪目前所負責高科技產業時,許多企業都很有實踐的熱忱。他指出,當原料、零組件、機台都來自全世界不同地時,就不可能只從一個國家的角度思考循環經濟,這也將成為未來國際合作的契機。

「現在國發會、科技部、科技會報與主計總處,在審查預算與計劃時,都需要符合永續發展目標的方向。」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指出,這將引導台灣的不同單位從永續發展出發,進而加速循環台灣的實現。

責任編輯:李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