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二十大後恆指暴瀉逾千點 中資股全線崩跌

離岸人民幣跌破7.3 創歷史低位
香港恆指2022年10月24日跌1,030點,收市報15,180點。(郭威利/大紀元)

【大紀元2022年10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黃家傳、吳雪兒香港報導)週一(24日),中共二十大結束後的首個交易日,中港股市逆轉美股及亞太股的大升勢,獨自下瀉,與環球市場表現成強烈反向對比。香港恆指崩盤狂瀉逾千點,深證成指、上證指數皆下挫逾2%,而澳洲、韓國股市均高收超過1%,台股則於彈飛後升幅收窄至0.3%,市場擔心二十大後台海緊張局勢將進一步升溫。

香港恆指24日低開316點,回升約100點後便開始急挫,狂瀉不止,再創13年半新低,離岸人民幣亦跌破7.3創歷史低位。恆指收市報15,180點,跌1,030點,約降6.4%,乃自金融海嘯以來最差單日表現,成交額激增至1,618億(港元,下同)。另,國指插7.3%、科指瀉9.7%。

阿里騰訊跌雙位數

藍籌股中僅6隻錄得升幅,且與中國本地經濟無直接關係,例如長江基建(01038)漲4.1%、創科(00669)升2.3%,與滙豐控股(00005)升1.3%等。

中資股全線崩潰,「ATM」帶頭俯衝,騰訊(00700)急跌11.4%,收市報206.2元,阿里巴巴(09988)跌幅同為11.4%,股價降至61.65元,而美團(03690)更暴跌14.8%至120.6元。

中資房地產、保險、藥物、餐飲與煤炭等板塊,全部人仰馬翻,如龍湖(00960)狂挫15.1%、阿里健康(00241)大跌14.9%、平保(2318)走低11.0%、呷哺呷哺(00520)猛瀉10.3%。

澳元24日亦明顯偏軟,貶值約1.5%,因該貨幣與中國房地產、基礎建設等有著一定程度上的相關性,而此關係源於澳洲每年出口大量鐵礦砂到大陸。據24日公布數據,中國9月進口按年僅增0.3%,低於預期的1%,而同月70大城市平均房價按年下跌1.5%,比8月時降1.3%進一步呈現弱勢。

市場擔心二十大後經濟發展方向更不明朗

市場上除了摩通表示歐洲央行將加息0.75厘、企業持續處於低增長,港股業績期未必會有驚喜;中海外(00688)業績疲弱外,沒什麼基本面上的重大消息,可以觸發恆指如此暴瀉,故多解讀為投資者擔心二十大後,經濟發展方向將更不明朗所致。

首先擔心「動態清零」持續,故香港內需股皆血流成河,以及「國進民退」路線持續。另有新增政治風險元素,海外基金一般以考慮「政治穩定因素」為首要投資條件,如今中共前領導人胡錦濤於眾目睽睽之下,被人架離場,外媒譁然。24日交易,外資恐慌式A股撤資179億元人民幣,創滬深港通開通以來單日走資紀錄,當中貴州茅台(滬:600519)走資43.67億元人民幣、五糧液(深:000858)走資5.90人億元人民幣等。

香港財經專家財子分析,中共內部不和表面化,除了「胡錦濤事件」外,於今年為期兩個月的災難性封城中惹怒了上海人的李強,成為了中共二號人物,上海商家、百姓如何解讀未來京滬關係,將有可能左右資本市場的走勢。此外,不少屯紮於港、跟習對頭的紅色資本,或將上演一場「絕路狂逃」。

大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觀點

中共當局延遲至週一才公布GDP等經濟數據,雖然第三季經濟增長3.9%,略高於預期,國際依然聚焦於「遲公布端倪」,意味經濟形勢欠佳。

二十大結束後,高盛表示以往領導層更注重經濟或市場,而新班底所關注的乃意識形態及政治議題,而與資本市場相關的兩個職位,料由李強出任國務院總理、何立峰將取代劉鶴出任國務院金融穩定委員會主任。

高盛、滙豐稱需關注12月初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年3月「兩會」將公布的經濟政策方向;滙豐雖料重點將是經濟復甦,但疫情的持續不確定性、房地產市場氣氛疲弱,使二十大開局之年更難達到GDP上升5.5%的目標。大摩則仍然將明年增長目標設於5%以上,認為疫情、住房政策的轉變是達標的關鍵所在。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黃德几表示,中共換屆與中美緊張關係將持續影響投資氣氛,以及令市場添加不穩定因素。

GROW思睿首席經濟師洪灝24日指出,中港股市遭嚴重拋售原因眾多,包括中共二十大結果與市場預期存在差異;投資者正等待將於12月公布的中概股ADR審核結果;大陸消費數據、房市皆疲弱等。

此外,在拆解24日台股走勢時,台灣當地分析師許博傑表示:「金管會禁空令,確實在美股四大指數上週五大漲的幫助下,早盤指數開高大漲200點左右,不過,隨即市場擔憂整個二十大之後,兩岸關係會否更嚴峻,整體港股更大跌逾4%(當時市價),外資對於兩岸三地的地緣政治之擔憂,乃今天台股開高走低以及港股大跌的主要原因。」

專家:「計劃經濟」即走回頭路

中國問題專家季達說,這一屆中共高層可以說是大換血,習近平顛覆了中共過去的權力承傳的潛規則,它沒有法統,也不是傳統的父子承傳制;這意味著黨內矛盾將是空前的突出,由於會出現抵抗,整個社會將陷入一個巨大的危機當中。

她認為,在經濟上習近平採取了很嚴厲的措施,轉向用「計劃經濟」,走回頭路。同時,「割韭菜」也得罪了代表他的同僚的資本家例如馬雲,「馬雲代表一群的官僚資本,利益的代表。現在整個社會正處在極大危機中,習想通過收權力,例如清零政策,不透氣地把權力全收走,拿數據,甚至是貨幣數字化。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會服氣,只要出現一個小裂縫,就會像《讓子彈飛》那部電影一樣,到時社會全面動盪會爆發」。

李強忠於習但缺乏經驗

中共現任總理李克強即將退休,他有時是習近平經濟政策的制衡者。外界普遍認為,李強將在明年3月接替李克強的總理職務。但他從未擔任過副總理,而幾十年來,副總理一直是擔任總理的先決條件。李強也缺乏領導貧困省的經驗,這也是在黨內擔任高層職務的先決條件。

季達表示,習近平若讓他的前任大祕掌管國務院,負責協調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所有政府部門,將進一步削弱黨和國家之間的界限,這引發外界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質疑。

2000年代初,李強在浙江擔任習近平的大祕,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李強在次年成為浙江省長。副總理劉鶴在2015年親自支持李強建設「特色小鎮」,即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的小城市。雖然這種模式在全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許多已成為未完成的鬼城,導致中共去年批准收緊此類計劃。

李克強近年難發揮

季達表示,在中共黨內總理這個職位要發揮其應有作用也很難。回顧李克強過去當總理的10年,因應當時客觀經濟狀況,曾經有兩次救亡行動,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2020年5月28日,在「兩會」閉幕當日,李克強在記者會上透露了中國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只有約1,000元人民幣,而習近平在此前才表示,中國將在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2020年6月1日,李克強在考察山東煙台時,高度稱讚地攤經濟能創造就業崗位,是「人間的煙火」、「中國的生機」。頓時,地攤經濟成為網絡熱詞。

不過隨後的6月6日,《北京日報》即刊登措辭堅定的評論指,「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另外,央視新聞則出來地攤經濟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的評論,指「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旦脫離實際,一哄而起、盲目跟風,就會適得其反,『蠶食』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同期,央視財經有評論指,中國的一線城市不宜推行「地攤經濟」。

今年5月25日,李克強緊急召開全國2,844個區縣以上各級官員會議,他在該次「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上,敦促各地抓緊出台符合地方的穩經濟政策,逾10萬人與會。而當天早上《人民日報》頭版則大幅報導習近平的經濟觀《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光明》,文中熱烈歌頌在習核心的領導下,中國在應對烏克蘭危機和動態清零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正在引領中國走向復興。該次會議透露出習李二人在疫情防控政策及經濟問題上意見明顯分歧的信息。

季達認為,中共的總理在極度集權統治下已經喪失該職務的功能,而真正讓市場失去信心的是中共政權更迭後,新一輪「淨化後」的政治局人事布局面對的是一觸即發的內部衝突和中國經濟危機。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