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主頁

理大港大研究證空氣帶菌 類鼻疽個案料屬吸入性感染

【大紀元2022年12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沛林香港綜合報導)本港今年錄得多宗類鼻疽個案,包括自8月起共27宗於深水埗區的個案。理工大學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利用基因排序、綜合流行病學及環境調查結果分析類鼻疽在西九龍擴散情況,結果證實颱風後空氣中會帶有存活的類鼻疽伯克氏菌,而深水埗區類鼻疸的傳播途徑為吸入性感染。

團隊將九龍西個案的菌株與全球其它地區的類鼻疽進行基因組對比,發現香港出現全新菌株「ST-1996」,而該菌株共有5個香港單系群。意味在本地可能有至少5個獨立傳播,並相信類鼻疽菌集中在石硤尾區一帶。

研究團隊發現香港的類鼻疽感染有明顯的季節性,尤其於颱風和暴雨後會較常出現類鼻疽感染個案;團隊於今年8月至10月,在深水埗區採集了20個空氣樣本,於颱風木蘭吹襲香港後第五天在白田邨重建計劃第十期地盤附近的空氣樣本中,發現所培植出類鼻疽伯克氏菌,與深水埗區類鼻疽個案屬同一序列型,而同期8月至10月就診的18名患者中,便有13人患有肺炎。臨床證據及分子流行病學等數據均支持,深水埗區類鼻疸的傳播途徑為吸入性感染。

根據衛星圖顯示,自2016年開始,深水埗區的植被面積持續減少,而強降雨會加速類鼻疽菌從深層土壤移動向地表層,此外強風亦會令鬆散的泥土出現氣溶膠化,並於颱風期間被吹散。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預計,下一年的類鼻疽個案會增加,又建議有長期病患及居住地接近山坡的市民,於颱風後數天應保持窗戶繄閉,他又呼籲當局加強深水埗區的綠化,避免泥土過於鬆散,以減低傳播風險。◇

責任編輯: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