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楊威:2022中共「大國外交」的九個敗筆(上)

2022年11月14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G20峰會期間,拜登(左五)和習近平(右三)舉行會談。(Saul Loeb/AFP via Getty Images)

【大紀元2022年12月25日訊】2022年,中共試圖擺脫國際孤立的狀態,但中共號稱的「大國外交」基本都成了敗筆。中美關係繼續惡化,中共押注俄羅斯卻變成負資產,與歐洲和北約更加不睦。中日正走向反目,中共沒能拉住周邊的韓國、東盟國家,又想把手伸向南太平洋和中東,但中共在國際上的角色越發另類,中共領導人的國際形象變得更差了。

一、中美「激烈競爭」主旋律加緊奏響

中美關係無疑是中共最關注的對外關係,經歷了2021年的慘敗後,2022年伊始,中共領導人不得不降調。1月17日,習近平在達沃斯經濟論壇發表視頻講話,對美國喊話稱,「國家之間難免存在矛盾和分歧」,「要堅持對話而不對抗」。

1月19日,拜登在記者會上稱,俄羅斯「正在中國(中共)和西方之間尋找位置和角色」。這等於把中共放在了與美國和西方對立的另一極端上,成為拜登對中美之間「競爭」關係的新註解。

2月11日,白宮公布了《美國印太戰略》,針對中共的印太策略形成了正式文件。

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3月18日,拜登與習近平通話,直接警告中共若援助俄羅斯將面臨的「後果」。

4月16日,新華社刊登中共駐美大使秦剛的文章,《中美應通過對話打破兩國關係僵冷局面》。文章承認了中美關係「僵冷局面」的現實。

5月23日,拜登和12國首腦在日本共同參加印太經濟繁榮框架峰會,稱該框架將重新書寫印太規則。中共曾試圖阻止,中共外事辦主任楊潔篪趕緊與白宮安全顧問沙利文通話;中共外長王毅與日本外相林芳正視頻對話;但為時已晚。

7月28日,拜登和習近平再次通話,在台灣問題上又針鋒相對。

8月,隨著美國眾議院議長訪問台灣,中美在台灣問題上開始攤牌。中共在台海舉行軍演、試射導彈,還宣布針對美國的「反制」措施。8月9日,拜登簽署《芯片與科學法案》,明確限制美國企業在中國「發展精密芯片的製造」。8月12日,美國宣布對華四項技術出口管制。8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禁止3奈米以下的半導體EDA軟件出口;8月23日又宣布將7個中國相關實體添加到出口管制黑名單中。

9月19日,拜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和俄烏戰不同,在中共入侵台灣的情況下,美軍會保衛台灣。

10月7日,美國再祭出強烈制裁,禁止向中國出口14納米以下的邏輯芯片等,並將31個新實體添加到「未經核實名單」。10月12日,白宮趕在中共二十大前發布了2022《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共視為「最緊迫的戰略挑戰」。

11月14日,拜登和習近平終於會面,習近平當面稱「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中共黨媒試圖宣傳中美關係緩和;但隨後美國的更多制裁又接踵而至,包括對中共迫害人權的制裁。

12月24日,拜登簽署了國會通過的「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正式確認了5年內對台灣軍援100億美元。中共只能「強烈反對」。

中美都不承認對抗或「新冷戰」,但雙方關係從2022年初到年底持續惡化,中共無力化解這一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也是中共「大國外交」的最大敗筆。

2022年9月16日,習近平與普京在烏茲別克斯坦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Sergei Bobylyov/SPUTNIK/AFP)

二、中俄夥伴關係成負資產

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當日,習近平與普京會談。普京拿到了大筆訂單後,沒有參加歡迎宴會,匆匆返回莫斯科準備開戰。

2月24日,俄軍全面入侵烏克蘭,中共黨媒興奮地報導俄軍「得勝」的消息,並連續引用俄羅斯的說辭,唱衰、貶低烏克蘭。當天,中共外長王毅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通話,王毅稱「理解俄方在安全問題上的合理關切」。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當天稱,美國「一直在不斷推高緊張、煽動戰爭危險」。有記者詢問,中方是否應該早些傾聽美方警告並請本國公民自烏克蘭撤離?華春瑩堅稱「中方做法是負責任的」。

各國紛紛譴責俄羅斯的入侵,中共卻始終沒有譴責。3月1日,烏克蘭外長庫列巴通與中共外長王毅通話,稱「期待中方為實現停火開展斡旋」;然而,王毅卻稱,「一國安全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

3月8日,習近平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視頻會晤。新華社的聲明稱,「各國合理安全關切都應該得到重視」。中共聲明迴避了法國提出的共同制裁,但3月9日新華社報導,《中方堅決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的單邊制裁》,稱中俄將繼續開展「包括油氣在內的正常貿易合作」。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仍然稱,「烏克蘭問題演變到今天」,「正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所作所為……」

中共當時並未意識到可能引火燒身。3月18日習近平與拜登通話,新華社的聲明稱烏克蘭問題「一個巴掌拍不響」。3月20日,中共駐美大使秦剛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稱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天真」。3月30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稱,「關於『譴責』問題」,「再糾纏於這個問題就是落後於形勢了」。

中共試圖渾水摸魚,甚至等著美國和西方的求助,但沒有料到西方國家前所未有地一致對俄羅斯進行制裁,並援助烏克蘭,俄軍迅速攻占基輔的計劃落空,不得不收縮戰線,轉向烏克蘭東部。

4月26日,美國與40國官員在德國舉行軍事會議,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稱,「我們希望看到俄羅斯被削弱到這樣一個程度——無法再入侵烏克蘭」。中共聞言後受驚了。

4月30日,新華社忽然刊登了對烏克蘭外長庫列巴的專訪,庫列巴說,「歐洲當前出現的最大不穩定正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的」。5月3日,新華社又報導,《烏方稱將為收復全部領土而戰》。

中共被迫變調,試圖改變西方各國對中共的看法。5月9日,習近平與德國總理朔爾茨視頻通話,新華社的聲明稱,習近平強調,「烏克蘭危機將歐洲安全再次推到關鍵十字路口,要全力避免衝突激化、擴大化,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歐方要拿出歷史擔當和政治智慧」,「尋求以負責任方式推動解決問題」。但德國總理冷淡回應。

中共的變調實際在試圖幫俄羅斯解圍,卻沒能阻止俄軍的失利。9月份,烏克蘭在東北部成功反擊、收復大片失地。習近平在隨後的上合組織峰會上低調會見了普京,新華社的聲明迴避了烏克蘭問題。

中共對俄烏戰爭的立場,是2022年中共「大國外交」的第二大敗筆,中俄關係成了中共的負資產,最直接的後果是得罪了北約和歐洲國家。

2022年4月1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中共領導人舉行視頻峰會後,在布魯塞爾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表情嚴峻。(Kenzo Tribouillard/AFP via Getty Images)

三、中歐關係急轉直下

中共對俄烏戰爭的態度,碰觸了歐洲安全問題的神經,中歐關係再次突現障礙。

3月8日,習近平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視頻會晤。中共無意參加烏克蘭問題的斡旋,還「反對制裁」,稱繼續與俄羅斯進行「正常貿易合作」。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再次把烏克蘭問題的責任推給美國、北約。

4月1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相繼與李克強、習近平視頻會晤,雙方激烈交鋒。馮德萊恩說,「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不僅是歐洲的決定性時刻,也是我們與世界其它地區關係的決定性時刻。必須尊重國際法,以及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有特殊的責任。」

米歇爾說:「我們也將對任何在財政或軍事上援助俄羅斯的企圖保持警惕。」

歐盟的聲明說,「對俄羅斯實施國際制裁的唯一目的是阻止俄羅斯的侵略」,「制止這場毫無道理的戰爭,並解決由此引發的嚴重人道主義危機」;「任何規避制裁或以其它方式援助俄羅斯的企圖都必須停止」。

新華社的聲明也透出了火氣,仍然稱「烏克蘭危機的根源在於歐洲長期積累的地區安全矛盾」,「不能再用冷戰思維來構建世界和地區安全框架」;「不能輕易衝擊現有世界經濟體系,更不能把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

中共領導人期待的中歐峰會,本該是儘量緩和關係、阻止中歐關係下跌的難得機遇,然而中共仍然挺俄羅斯,選擇與歐盟鬧僵。新華社還出了篇報導《趙立堅說北約應反思在烏克蘭危機中扮演的角色》。

歐中關係的分水嶺浮現。4月28日,德國總理朔爾茨首次出訪亞洲,沒有順道訪問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卻直接去了日本。

6月29日,北約峰會正式通過了新戰略文件,首次明確指出,中共的野心和強制政策正在「挑戰我們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

7月4日至5日,世界上約40個國家的代表匯聚瑞士盧加諾,商討烏克蘭戰後重建,三階段重建計劃所需資金高達7500億美元,被各國凍結或沒收的俄羅斯資產將成為其中關鍵的部分。與會各國開始劃分需要重建的烏克蘭不同區域,中共被排除在外。

11月3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啟程訪華,德國政府發出聲明《我們不想與中國脫鉤,但不能過度依賴》。習近平與朔爾茨會晤後,新華社的聲明僅稱「求同存異」。朔爾茨公開提出了俄烏戰爭、人權、中國市場壁壘和知識產權等問題。同日,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訪問日本。隨後,德國總理朔爾茨率團訪問東盟。

12月1日,歐盟與東盟共37個國家的外長舉行視頻會議,兩個地區組織之間升級為戰略夥伴關係,雙方強調了共同價值觀和共同利益。歐盟緊隨美國推動印太戰略。

12月21日,歐洲議會國貿委員會副主席阿西馬柯波蘿率團訪問台灣,並在記者會上表示,歐盟發現過於依賴與中國的貿易,加上俄烏戰爭後地緣政治及戰略等考量,歐盟與中國的貿易討論處於凍結狀況,要深化台灣與歐盟的貿易關係。

歐盟稱不會與中共脫鉤,中共或許會安心了一點,但歐洲國家正在與中共顯著拉開距離,俄烏戰爭讓歐洲更緊密地靠近美國,中共試圖分化美歐越來越無望。這是2022年中共「大國外交」的第三大敗筆。(未完待續)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