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焦點

太空中心GPSR獲飛行履歷 衛星元件自主能力提升

國研院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GPSR。(國研院提供)

【大紀元2022年03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袁世鋼台灣台北報導)衛星導航系統是太空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台灣設計、製造地面用衛星導航接收機的能力雖然非常成熟,卻長年缺太空實證機會。但國家實驗研究院3月10日表示,台灣自主研發的太空級衛星導航接收機(GPSR)已取得飛行履歷,對台灣太空科技與產業發展有指標性意義。

國研院指出,台灣設計、製造地面用衛星導航接收機的能力雖然已經非常成熟,卻無法應用於太空任務。不過,國研院太空中心自主發展的GPSR已於今年1月中搭載於成功大學開發的立方衛星「IRIS-A」發射至距離地表500公里的衛星軌道,經過近2個月的飛行後仍持續正常運作,通過太空嚴苛環境測試,大幅提升國產元件研發技術成熟度。

成功大學開發的立方衛星「IRIS-A」。(成功大學提供)

太空中心表示,太空級GPSR在設計與製造上除了須承受火箭發射過程中的劇烈振動、太空真空環境的劇烈溫度變化外,還必須在高速移動中穩定鎖定GPS訊號。GPSR可提供導航資訊,大幅增進衛星的自主運作能力,並降低衛星操作與任務執行的成本。台灣自主掌握這項技術後,可不再受制於出口國,對台灣太空科技與產業發展有指標性的意義。

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此款GPSR預計將搭載於2022年底發射的獵風者衛星(Triton,台灣繼福衛五號後的第二枚自製衛星),以及後續自製的福衛八號遙測衛星、SAR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低軌道通訊衛星等,以進行在軌操作驗證,應用層面相當廣泛。吳宗信強調,太空中心正加強研發國產元件,盼2023年底時衛星上的自主國產元件比例可達70%。◇

責任編輯: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