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126家公司取消科創板IPO申請 中共政策逆轉

圖為資料圖。(VCG/VCG via Getty Images)

【大紀元2023年10月31日訊】中共證監會提高新創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的門檻,今年已有126家公司取消或暫停在上海科創板提的IPO申請,超過了前4年的總和。分析認為,當局鼓勵創新的政策已徹底逆轉,導致具有高成長性的新創公司難以籌集所需資金。

《金融時報》30日報導,據銀行家和文件稱,香港證交所在以中共證監會為首的監管機構指導下,今年對上市申請制定了更高的標準,這相當於中共當局鼓勵創新的方式徹底逆轉。現在,公司不僅必須實現盈利,還必須用數百頁的篇幅解釋他們的技術如何與行業領先者相媲美,以及證明他們的商業模式在獲得IPO綠燈信號前可以繼續運作。

當局提高新創公司首次公開募股的門檻引發許多爭議。原本「科創板」的成立目的是為了支持新創發展,但現在的情況似乎偏離初衷。

根據上海證交所的相關資料,科創板在2019年設立,當時規定:新創企業在科創板申請IPO時不需要獲利,只需要擁有至少40億元人民幣的資產,同時證明其產品具備「巨大市場潛力與技術實力」,便符合申請上市的資格。

公開記錄顯示,今年只有一家沒有盈利且收入低於1000萬元的公司在科創板上市,比2022年的8家有所減少。

報導引述一名分析師的話表示,這一努力可能最終會因為剝奪高潛力初創企業的融資機會而損害創新。

香港東方資本合夥人董事總經理安德魯·科利爾(Andrew Collier)對此表示,中共政府基本上是在說,不會把國家的力量投入到任何無法保證成功的公司。

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表示:「讓監管機構決定哪些高科技公司應該上市,就像要求一個八歲的孩子選擇最好的登月技術一樣,它永遠不會成功。」

報導表示,總體市場景氣低迷,是中共對新創公司上市控制收緊的原因之一。隨著科創板50指數自4月份峰值以來下跌超過25%,中共證監會8月份宣布一項「暫時」收緊IPO審批的計劃。

但是採取這項策略,意味著高潛力項目的募資良機消失。負責科創板上市工作的上海私募股權基金經理托馬斯.王(Thomas Wang)表示:「如果之前得分是65分(滿分100分)的公司可以在科創板上市,那麼現在的上限是85分。」

曾在科創板擔任IPO工作的深圳投資銀行家詹姆斯·李(James Li)說,「這個市場不再適合虧損的初創企業,儘管初創板是為它們設計的。」

總部位於北京的生物試劑製造商全基因生物科技公司的一位員工表示,監管環境對我們並不友好該,公司本月在收到100多次監管詢問後,決定撤回在科創板上市計劃。

今年取消的IPO明顯減緩了科創板IPO的步伐,自上市以來,科創板IPO通常占中國年度上市的1/3以上。但Dealogic數據顯示,在過去10個月裡,這一比例已降至29%。

責任編輯: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