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聞

紐約資深選民:不缺席任何一次投票

紐約市法拉盛第20小學投票站,附近公寓樓多,人口密度大,是大投票站。(林丹/大紀元)

【大紀元2023年11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丹紐約報導)11月7日是普選選舉日,今年是紐約市議員換屆,在51名紐約市議員中,有37個市議員席位有競選,其餘14個市議員沒有挑戰者。選舉的職位還包括皇后區地區檢察官、州高等法院法官、幾個民事法官等以及有兩項公投。根據紐約市選舉委員會的發布,截至7日下午6點,紐約市510萬名登記在冊的選民中,有約9%親自投票或已退回了有效的不在籍選票(缺席選票)。

紐約市法拉盛第20小學投票站,附近公寓樓多,人口密度大,是大投票站。(林丹/大紀元)

法拉盛第20小學投票站附近公寓樓多,人口密度大,是一個大投票站,華人到這裡投票的情況還算踴躍。截止到下午3點半,根據投票站統計,共有435位各族裔的選民前來投票。中文翻譯人員對記者表示,截止到下午3點半,需要翻譯服務的華人選民有近200人,還沒計算不需要中文翻譯服務的華人選民人數。

前州眾議員楊愛倫來投票時接受採訪說,她投票超過40年,從1982年第一次投票起,從不缺席任何一次投票,「連學區委員都沒有錯過,上次我母親病重時,我提早來先投票再過去。」

為什麼她認為投票這麼重要?楊愛倫表示,選民的投票率大約只有20%,「(但是)這20%的人來決定我們的命運,決定了誰來替我們爭取經費、分配經費、運用經費,如果我們能在20%人裡占80%,我們說話就有力量了。」她說,猶太人的人數不多,但能影響政壇,影響美國的方向,就是因為猶太人的投票率高。

首先看黨派來投

記者看到,前往第20小學投票的華人選民絡繹不絕。對於選擇候選人的標準,接受採訪的華人不諱言是看黨派。選民陳女士對記者直言:「選黨不選人。」對於選什麼黨,她回答說:「共和黨,全部職位都選共和黨。」

另一位華人陳先生和他太太則表示,他們選擇民主黨:「我們是新移民,所以支持民主黨,支持那些同情弱者的候選人;我的兒子跟我們的理念不同,因為他高工資,他就考慮減稅的問題,他認為民主黨是高稅收,所以他偏向選共和黨。」他又表示,他本不打算今年投票的,「但我家裡接到黃敏儀議員的很多傳單,我覺得她不錯,所以來投她一票。」

一位華人選民Iris投票後對記者表示:「我不滿意民主黨搞到紐約市似孟加拉或非洲的某個村落。很多選民不滿治安差,今年又多了非法偷渡客庇護所在各個社區,令人民反感。」

投完票才後悔對候選人不了解

也有華人選民後悔沒有做好功課就來投票,一位選民對記者表示,「我選了我認識的華人議員,但我發現老外的候選人我一個都不認識,有點後悔沒有事先了解,我以後一定要先好好了解。」

今年的市議員選舉像2021年的市議員選舉一樣,當選人的任期僅2年。市議員的任期一般為4年,最多可擔任三屆,但紐約市憲章規定,為了應對美國人口普查局在全美人口普查後進行選區劃分,每隔20年市議員會有一次連續兩屆2年的任期。也就是說,要到2025年的市議員選舉,當選人的任期再恢復到4年。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