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復活節特刊

人人都可以尋求自己的復活

【大紀元2023年04月07日訊】12月像過去了才不多久,又到新一年的3月了,再過一個月,又是一年一度的復活節了。復活節與聖誕節一樣,都是源於基督信仰的節令,為什麼聖誕節總是比較歡樂熱烈?復活節就相對平靜呢?

對於抱持基督信仰的人來說,復活節所代表的信仰寓意,其實與聖誕節是二而為一的。聖誕節的故事,象徵神把他的獨生子獻給人類,好讓他在人世間代表神去傳播福音。而根據《聖經》的說法,耶穌確實履行了他的父神給他的天職。傳道的幾年間,他一再向世人彰示神蹟。最後,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但三天之後便復活。沒有耶穌誕生的聖誕節,便不會有耶穌復活的故事。復活節就是聖誕節那故事的延續。

基督教教義的說法,是神為了拯救人類,願意把他的獨生子犧牲。耶穌為了傳揚神的道理,為了拯救世人,也願意作出犧牲。而這種犧牲是崇高的,因此就算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仍可復活。這個由死亡到復活的過程,象徵這樣的犧牲能夠帶來救贖。

就算不是基督徒,不從信仰的角度去看這個故事,只看這個故事所揭示的價值,也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相若的觀點。所謂耶穌復活,是一種象徵。這復活除了是尋求救贖之外,也象徵要延續一種永恆的價值,一種為堅持真理而不惜作出犧牲的崇高,也是一個永恆的崇高。

有人說,現代社會是一個傳統價值向現實功利思維讓路的世代。因此,就如同聖誕節一樣,現代社會的復活節,已經滲入了很多商業元素,例如要買復活蛋,要吃朱古力。話雖如此,如果與聖誕節比較,聖誕節的世俗元素更強,歡樂氣氛也比較熱烈。這種熱烈是把傳說中耶穌的生日,即神的獨生子來到世界的日子,視作是現實人世獲得救贖的開始,因而寄托著歡愉的情緒。

相對而言,雖然復活節也會有假期,但那種歡快的氣氛始終難與聖誕節比較,也不會有一些如聖誕節般普及所有人的慶祝活動及禮節,畢竟那是一個耶穌受難的日子。

雖然這節令的氣氛不會特別濃厚,但復活節有一連幾天的假期,而且連帶週末,一般人就算不是基督徒,都會樂得享有一個長假期。有人會趁着那幾天出外旅遊;留在家的,也可以輕鬆幾天,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與家人共度輕鬆的時光。還有幾多人會從基督信仰的角度,去看待及設計應如何渡過復活節?

我想到很多人,他們因為要爭取香港有個美好的未來,只是希望有一個民主的政體,爭取實現《基本法》的承諾,因而在今天的香港受到政治迫害。他們幾時可以重過新生?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只是因為要令香港從一個越來越不公平,越來越沉淪的狀態下得到救贖,得到更新,得以復活,得到重生。但現在,他們卻因為對這種救贖的追求而受到打壓,要面對政治迫害。老天為什麼要容忍這樣的不義與邪惡?

香港今天的情況,與被釘死在十字架有什麼分別嗎?眼香港不斷沉淪,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被掏空,香港人珍惜的社會價值及生活方式被剝奪,多少個世代的夢想被摧毁,年輕世代的未來被破壞,有時難免懷疑,香港還有復活的希望嗎?因為最近幾年香港發生的事而流離到世界各地的香港人,又可以如何安置這種傷感與不忿?

「復活」、「永生」及其他相關的意念,是宗教信仰與神話傳說的永恆主題。現代的科學知識及醫療科技無論幾進步,最多也只能把生命延長,而延長了的生命也不一定健康,也不一定有質素。「復活」與「永生」,就更是難以想像了。而當面對一個龐大如中共的惡魔,就連逃出生天,保住自己的自由意志,也是代價高昂得不容易承擔,更遑論重建生涯的艱巨了!

死後復活,只是宗教寓言。但人的自我更新,例如在沉淪中尋求提升,在苦難中自我救贖,在錯誤中尋求糾正,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能透過堅定的意志及不懈的努力去追求。成功與否,當然就要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動力與意志了。能夠做到的,在意義上不也可以算是「復活」嗎?對於香港,我們又怎可以放棄「敗部復活」的想像。

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其中一本最著名的小說,題目就是叫《復活》。講的就是透過自我尋求救贖,來得以更新自己的人生,達致與復活意義相同的效果。

小說中的男主角,是一個品格及道德墮落的貴族公子,他的外表吸引了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女僕。貴族公子引誘了那女子,令她懷孕後便把她驅逐。那女僕因而沉淪成為妓女,後來更不幸被誣告謀財害命,被拘捕,受到審判。在審判那女子的法庭上,其中一個陪審員就是那個貴族公子,他看到這個從前被他引誘玩弄的女子被迫害沉淪至此,良心受到譴責。但就算他不斷為那個女子奔走求情,女子還是被判有罪,要流放外地。那貴族公子只能陪着她流放到西伯利亞,一同面對懲罰,希望贖回自己的罪過,又提出與那女子結婚。那女子原本十分惱恨這個迫使自己走上絕路的男人,但也受到他的悔悟感動。那女子也因此從她的恨怨中得到解脫,她因而寬恕了他,她也藉此對自己的人生及過去得到了新的省悟。她為了不損害那貴族公子的身份和地位,拒絕了他的求婚,而選擇與另一個囚犯結合。那貴族公子贖了罪,從此更新了自己,在往後的人生中割斷奢華糜爛的生活,更樂善好施,把財富攤派給窮人,還虔心追求自己的信仰。

故事的寓意,是他們兩人分別從覺悟、寬恕、或贖罪中得到新生,就像復活了一樣。《復活》這本小說,與《戰爭與和平》及《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最有代表性、成就最高的三個作品。《復活》一書中的故事,據說也是改編自真人真事。

宗教信仰中的復活,寓寄了超越人生、對未為知識所能理解的重生或長生的盼望。而現實的人生故事,有時也能映托出人如何在人性的局限中尋求超脫與更新,在有限而且難以超越生死的現世中重建新的生命。

人固然有很多弱點,很多缺點,很多局限。人生也難免會面對很多創傷,可能會不斷受到打擊,難免要面對逆境,要承受失望與挫折的痛楚,又肯定會面對傷害,有時更免不了會為自己的過錯感到悔疚。美好的追求,不一定會實現;邪惡的力量,有時會處於上風。但這些都不是放棄的理由。生命是自己的,只要不沉緬於種種傷痛,那就算不能超越生死大限,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開闢新的路徑,重建自己的生活。要相信,人人都有能力從敗部復活。

《聖經》與其他宗教信仰中的復活,只能寄托於想像與信念。大部份人的生涯,也應該無需如《復活》故事般那麼充滿戲劇性與悲喜怒怨高潮的交集。

但難以否認的是,這一個世代的香港人,很多仍然在這刻面對着此生此世此世代,甚至是過去很多世代香港人都不曾經歷過的衝擊。面對一個始終背叛一切,從來都是愚弄眾生的中共集團,香港人此刻難免感到無助,感到失望。就算是世界各地的其他人,只要對今天發生在香港的一切有一點認知,都應能明白,甚至感同身受現在這一種無處不在的壓迫,與無孔不入的威嚇。

很多香港人不得不帶着傷痛與失望,離開他們的家園,流離至世界不同角落。但只要不耽於那種傷痛,不被那難以化解的失望溺沉,當知重建自己的人生與生活,仍然是重要的,是難以避免的,也是對自己對家人難以推卸的責任。

而面對把自己逼得走上這條避秦之路的那個暴力集團,最有力的回應,就是我們大家都可以過得比以前好,過得比以前快樂,都可以重建自己的人生。也要讓那個腐朽的集團知道,我們都洞悉他的邪惡,繼續留意着他的一舉一動,繼續以自己的生命與經歷警惕世人,繼續關心仍然被這個集團禁錮迫害的,我們也會繼續留意並努力揭發在香港及中國大陸發生的一切,我們更會致力阻止這個集團把他的邪惡延伸到其他地方。且讓我們趁着這個復活節快臨的日子互勉,當中共仍然在不斷沉淪的時候,我們很多人正在努力尋求自己的復活。

文/鍾劍華

2023年2月28日

責任編輯: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