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

全球化調整中 總統府資政:台灣是先行者

圖為晶片示意圖。(JENS SCHLUETER / AFP)

【大紀元2023年05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吳旻洲台灣台北報導)美中貿易戰促成供應鏈移轉,讓過往全球化的產業布局出現調整。學者說,過去的全球化衍伸許多問題,特定國家透過補貼降低成本,重創他國的產業發展與利益,這種問題勢必要解決;而台灣與美國談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就是成為這種變革的先行者。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廣島峰會已在日前結束,G7無意與中國脫鉤,但同意對中關係去風險化,將供應鏈多元化,以免過度仰賴單一國家,這讓調整全球化的議題再度成為焦點。

總統蔡英文23日接見「2023年羅省中華會館回國訪問團」,她致詞時表示,台灣與美國上週雙方同步宣布「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內容,將在未來幾週內完成簽署,讓台美經貿關係邁向新的里程碑。

世界要改變的 是產業分工方式

台灣經濟研究院在23日主辦2023年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總統府資政、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博志以「全球化的生與死」為題進行演講,他表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雖然認為「全球化已死」,不過細究全球化內容,「有些死了,但有些可能會活得更好。」

以定義而言,他表示,全球化常被侷限在貿易自由這件事,一旦阻礙這種貿易形式,就會被說成「反全球化」。過去幾十年,全球化也出現很多問題,並未達成促進公平、安全環境的理想,有些國家還透過補貼壯大自己,破壞其他國家的利益。

陳博志說,在激烈的價格競爭下,廠商忽略國際分工的風險,即使知道也不敢處理,否則成本會變高。前幾年疫情導致運輸中斷,讓個問題被暴露出來,大家才意識到嚴重性。

「現在世界要改變的,是產業的分工方式。」陳博志說,過去透過補貼打價格戰,搶走的是未來的利益,這原本要由世界貿易組織(WTO)透過反傾銷稅等工具進行規範,只是實際做起來不容易,特別是很多國家補貼的手法相當細緻。

「以中國而言,他們地方政府近百兆的負債從何而來?」陳博志舉例說明,除了公共建設與投資產業,還有很大部分來自官員貪汙;另外就是補貼成本較高的製造業,然後再把商品便宜輸往國外,壓制其他國家的製造業。

全球化調整過程 處理的是濫用補貼

直到美中貿易戰,陳博志說,美國前總統川普要改變的是這種不公平手段,現在美國進一步投入印太戰略,內容甚至有反貪汙等政策工具,就是要反制中共這種不公平政策。

不過,陳博志認為,在調整全球化的過程,處理的是濫用補貼的問題,未來如果少了補貼,也將讓生產回歸正常機制,同時生產成本跟著上升,物價被帶動上漲是可以預期的。

對台灣而言,陳博志表示,過去受惠於全球化,但在中國競爭下,「我們同時也是受害者,因此具有非常多的深刻體會與經驗。」

如今談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陳博志表示,內容涉及如何建立完善規範,避免全球化的弊病,且在產業鏈重新分配的狀態下,尋找讓生產效益最大化的路徑,台灣在其中儼然是印太架構的先行者,「台灣不必得到特別的好處,而是藉此讓全世界轉成公平競爭的狀態,再讓全球化活起來。」

陳博志呼籲,美國和台灣應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至少台美要簽下自由貿易協定(FTA)。

全球貿易會面臨陣痛 包含通膨因素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在受訪時補充,全球化要擺脫這種不公平補貼,走到理想狀態,還得經歷一段時間才能達成。不過這又聯結到近來各國推出的晶片法案、半導體等相關補貼,由於這並非併吞他國產業,是基於確保國家安全所給予的補助,屬於比較理想的全球化模式。

張建一說,在調整過程中,全球貿易必定面臨陣痛期,貿易量不會像過去那麼興旺,這背後有通膨的因素。其實,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改變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之初,就已埋下通膨的種子,只是透過疫情燒到全世界。

張建一接著說,國際間若進一步促成「經濟北約」,處理經濟不公會更有力道。其內涵就像是北約一樣,一旦有成員國受到欺負,所有會員得團結起來回應;而在「經濟北約」裡,如果有成員國受到他國的經濟不公待遇,其他國家就要共同抵制。

他說,這次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中共氣得跳腳,突顯台灣站在地緣政治第一排。而台灣過去常因為中共施壓,在面臨貿易不公時,無法循WTO規範有效申訴,因此經濟北約若成形,台灣勢必得爭取加入。

晶圓優勢 促進台灣經濟成長

關於全球化,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則說,現在地緣、能源、美元與晶圓等四大議題受到探討,發現過去10年的經濟成長中,通常第一個5年的成長率高於第二個5年,但台灣的情況相反,是第二個5年優於第一個,關鍵在於「晶圓」。

他說,過去10年,全球經濟最大的一項改變就是半導體,期間台灣半導體出口持續成長,現在幾乎占台灣整體出口的四成,在各國把半導體作為關鍵產業的當下,也讓台灣保住經濟成長。◇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