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聞

李強訪德記者會禁提問 德媒:極不尋常

2023年6月20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與中共總理李強在柏林總理府共同舉行記者招待會。(Sean Gallup/Getty Images)

【大紀元2023年06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余平德國報導)中共總理李強上任後首次訪德,在與德國總理朔爾茨會面後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但令西方記者錯愕的是,他們不能提問。德國媒體批評柏林政府向北京屈膝,稱這是中(共)國的勒索。

6月20日,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在總理府接待了新上任的中共總理李強,但之後的新聞發布會卻引起了爭議,因為西方沒有這樣的記者招待會。

召開禁提問記者會 德國政府挨轟

在野黨、基民盟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認為記者招待會不允許記者提問,這種做法很不尋常。他批評,這明顯是德國政府屈服於中(共)國的壓力所造成的結果。

德國電視二台的記者柯爾(Theo Koll)在當天的報導中稱,這是極其不尋常的,很明確,這是中共的勒索:要麼取消新聞發布會,要麼不許記者提問。柯爾認為,僅僅這一個細節就說明,與中國這個大國打交道是多麼困難,而德國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比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要大得多。

中德雙方的關係這幾年已是今非昔比。技術外流;在烏俄戰爭後,中俄仍然維護「堅如磐石的友誼」;台灣海峽緊張局勢升級;中共對維吾爾少數民族的鎮壓;美中關係等都令中德之間的關係明顯惡化。

另一方面,在過去十年中,中德貿易翻了一番,達到3,000億歐元。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這令兩國關係又變得十分複雜和矛盾。

在德國一週前發布的首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德國一方面指責北京漠視人權,一再採取違反德國利益的行動。但總理朔爾茨又強調,德國不想與中國「脫鉤」,而是希望去除風險,「將風險降到最低」。朔爾茨指出,北京對德國來說有三個特性:「合作夥伴、競爭對手、戰略競爭對手」。

朔爾茨與李強會談後重申,德國尋求的是「去風險」,而不是「脫鉤」。

在烏俄戰爭爆發後,德國政界意識到依賴俄羅斯能源帶來的惡果,而德國經濟界對中國的依賴情況更嚴重,因此政界提醒本國商人做好兩手準備。德國公司,尤其是大財團也開始行動起來,就在一週前,西門子就宣布了一項投資計劃,將原本要投在中國的2億歐元轉移到了新加坡。

在野黨:沒有對華戰略是嚴重缺陷

自民黨籍議員、議會人權和人道援助小組發言人詹森(Gyde Jensen)警告說,內閣不應被濫用,永遠不能成為北京的宣傳背景。社民黨議會黨團領袖穆策尼奇(Rolf Mützenich)則認為,政府磋商的類型和範圍是適當的,他認為言辭激烈的對抗不會帶來好處,而表示尊重可以解決分歧。

綠黨籍歐洲議會議員布蒂科費爾(Reinhard Bütikofer)對德意志電台表示,對話是有意義的,但還不夠。不能「和和氣氣地竊竊私語,繞過問題而不解決問題」,「你必須說出你的立場以及我們的利益在哪裡」。他也對柏林的新聞發布會上不允許提問提出了批評。

基民盟主席梅爾茨認為,德中關係越來越成為一個挑戰,他批評德國政府沒有確立對華策略,他強調德國必須確定戰略利益。

同為基民盟的議員呂特根(Norbert Röttgen)對ntv和RTL電視台明確表示,「聯邦政府沒有對華戰略是一個嚴重缺陷。」呂特根是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在上屆政府中擔任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

呂特根分析,中共只是想傳回國一些好看的照片,炫耀形勢大好,尤其是德國經濟界歡迎中國的消息對中共很重要。呂特根表示,「這不是德國的利益所在。」

責任編輯:王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