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校園

國中編班應回歸常態分班

【大紀元10月8日訊】我擔任國中老師三十幾年,對「能力分班」深惡痛絕。「能力分班」不但毀了「九年國教」,也讓「十年教改」破功;不但妨害學生人格的正常發展,也破壞了老師之間的和諧。

以前的常態編班為什麼會失敗?因為在一個常態的班級裏,常有少數行為偏差的學生,有些是「欠缺行為約束能力」的,有些是「人格特質定型化」的,他們比較無法理性與自制,會把班級弄得騷亂不安,大大影響教與學的情緒,使班級學業素質低落,讓學校每個班級都淪為「後段班」。所以,常態編班會失敗的癥結,在於行為特質異常的學生沒有得到妥善的輔導或安置。

以往能力分班,學校把大部分資源和關注都放在人數比例低但成績好的學生身上。前段班補習式的教學,他們的智育不但沒有提升,甚至連做人的基本道理——正義、倫理、友愛都沒有學到;而後段班的學生更可憐,因不受重視形成許多反社會的族群。

由於社會的變遷,校園暴力勒索事件時有所聞,有些家長因為怕孩子在國中受迫害,無法安心學習,寧願花很多錢送孩子到私中去。以前只是「能力分班」,現在已升級到「能力分校」,成績較優或經濟稍好的學生都跑到私中去了,國中缺少領導班風的人物,讀書風氣提振不起來,國中便越來越難辦了。而很多私中都是商業取向的,為了搶好學生,花樣百出,教育風氣安能不敗壞?

有些家長過去只關心自己的孩子,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好班好校,讀書不受干擾,便極力主張能力分班,他們有沒有想到,即便他們的孩子能夠讀到博士,但因別人的孩子沒有受到好的照顧和教育,成為將來社會的不安分子,他們的孩子能在安穩的環境中發展嗎?不過,他們有人可能會說:可以移民啊!對這種自私的人,我們實在沒有話說。

據說日本也在倡導教育改革,但日本卻一直把「修身」做為重要課程,而且從小一至高三都保有此課程,因此,日本國民的禮貌和法治精神聞名於世。而我們的教改不此之圖,每天只在課程和升學方式上爭論不休,殊不知教改的重點在生活教育,若能把握此重點,「常態編班」的推行才能順暢。

台中縣某一國中,新到任的校長在全校實施常態編班,校園一片和諧,今年升學第一志願的學生創達七十多人的創紀錄佳績,誰說為了學校的升學率一定要實施能力分班?

中、小學教育,旨在培養健全的國民,應是全人教育,沒有激烈的升學競爭,只要通過「基本學力」的門檻,便可升大學。知識菁英的培育,等到大學以後來做就可以了。

教育學及心理學都堅持常態編班與教學正常化是義務教育的基本原則,現在的師資素質都很高很整齊,正是落實「常態編班」,讓學生真正快樂學習的好時機。目前,當務之急是要如何使學生安心,好好的在學校接受教育。至於合科或分科教學,九年一貫或如何貫,甚至聯招或不聯招都是枝節的次要問題。

我希望政府把國家資源大量投資在立國根本大計的教育上,尤其是基礎教育上,將行為偏差學生的問題先解決後貫徹常態編班。「常態編班」是最合乎人性的編班方式,有助於族群融合和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