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灣應靠資訊業領先全球引進高科技人才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22日訊】台灣智庫今天在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行「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台科大資訊工程系主任李漢銘指出,台灣歸國學人愈來愈少,因此要保持台灣競爭優先,人才引進是最重要的問題,台灣應該利用資訊電子業領先全球的地位,強化非貿易財的競爭力,從環境、動機等四大策略引進科技人才。

據中央社2月22日報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主任李漢銘首先勾勒出,台灣科技產業未來三年最缺乏半導體、平面顯示器、數位內容、通訊等四大領域及中高階資訊軟體和高階生物技術人才。要補足人才缺口,除了自行培育外,更應積極引進各國人才,更應大幅開放人才交流。

李漢銘指出,依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的統計,美國華裔科技人才,十五年以上經驗者台灣佔八成,五到十五年工作經驗者台灣佔一半,五年以下者只佔二成多,因此可看出台灣有後繼無力的現象,因此整個人才戰略的目標對內應該是讓父母和孩子都留在台灣發展,對外讓更多國際公司來台灣拓展事業。

他認為,半導體、光電、通訊和數位內容嚴重缺人,可以利用美國通訊和軟體大幅縮減之際延攬人才回來。另外生物技術和資訊服務缺人不多,主要因為生物技術產業還未起飛,卻可能是未來新興產業。而服務業是未來發展的焦點,政府要多注意發展趨勢。

他強調,台灣不可能每種產業都發展得很好,應該利用台灣在電子產業的優勢,發揮台灣在延攬科技人才的優勢包括,產業聚集、分紅配股、資金、技術、民主自由、冒險精神來吸引人才。另外台灣的劣勢,包括教育、生活環境、薪資、土地、交通、法令、政府效率等也要自覺。

 為了吸引更多外商進來,充滿自信開放,建構科學家的理想家園最為重要,不能進口的教育、醫療、休閒購物、交通和生活環境是最主要考量。不少國際大廠在台灣設立產品研發中心,正好可以配合台灣發展的優勢,因此要建立優良生活環境,例如利用閒置空屋設置國際社區的推動、雙語學校的環境等,才會讓更多國際公司來台灣。

另外他認為不需抱怨外國媒體對台灣不了解,不如反求台灣增強國際行銷活動,重點行銷台灣國際形象,讓國際人士對台灣有好印象,建立來台工作動機;此外提供發展環境,例如半導體和光電產業可以獎勵或補助自行延攬關鍵領導人才;數位內容和通訊可以利用美國網路大幅縮減的人才,由政府和民間合作,政府更應利用資金成立創新研發中心,擺脫公務限制,配合市場機制運作;最後則是從培育台灣人才和引進華裔人才著手,尤其是北美市場的華裔為基礎。

政務委員蔡清彥評論,台灣高科技產業有今天,是二十年前美國認為製造要移出,否則垂直整合沒法做,所以台灣今天有個人電腦是靠中美兩國合作組成的;雖然面臨大陸磁吸效應,事實上台灣正面對轉機,利用微笑曲線分別往品牌和通路、創新和研發的趨勢,剛好美國正在考慮把研發外移,台灣有研發人才,經費便宜,且非常接近生產,這是台灣下一個產業昇級的契機。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蕭萬長強調,要談提昇產業競爭力,應針對產業策略和人才策略探討,因為產業不只是高科技、從農業、工業到服務業都是。但以台灣的經濟規模,不可能什麼都做,應挑重點優勢來做,政府和業者都有責任去了解,並加以規畫,他建議政府和學者應該多聽業者的聲音,因為業界消息快、最實在,未來訂出來的政策和方向才更切合實際。

蕭萬長說,談產業競爭力的提昇,千萬不要忘了台灣的服務業佔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六十七,但台灣似乎不重視對服務業的地位,因此服務業顯得落後。未來應強調知識型的服務業,增加農業等附加價值,增列產業昇級條例服務業更優惠的條件,不要只獨厚製造業。

而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政府要檢討為何留學生減少,靠著人才的引進可以提昇整個產業,但不只有高科技業,服務、管理都是人才,他最認同的是,要提昇產業競爭力,必需基於一個自信開放的社會,近年來大家沒信心,眼看著資金人才都在外移,自信又沒了,如果有更開放的環境,更好的交流機制,整個產業表現才有自信才會活潑,整個社會才會恢復自信。(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