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比利時的戰犯法踢到美國鐵板

【大紀元6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秉鈞台北特稿)行之有年的比利時戰犯法,最近因面對來自美國的強烈反彈與批評,已再度吸引國際媒體的注意。

因這項法律授權比利時法院可以審理在世界任何地方犯下違反人權罪行的外國人,早已遭致許多國家的不滿與反對。

根據這項法律,比利時法庭過去幾年已接受對包括以色列總理沙龍在內一些國家領袖的控訴。甚至目前仍在外流亡的中國六、四民運人士,也曾考慮對天安門事件進行鎮壓的前中共總理李鵬,向比利時法庭提出控訴。

問題是,比利時僅以尊重人權為依歸,並未顧及國際政治及外交現實,制訂可以審理在任何地方犯下違反人權罪行的外國人的法律,不但不切實際,也不可行。

紀錄顯示,因接受審理沙龍,比利時政府不但受到來自以色列政府及人民的強烈抗議,同時也曾面臨以色列人拒絕購買比利時商品的後果。

而今年三月比利時法庭在接受數名伊拉克人控訴美國駐伊拉克指揮官克拉克將軍與一九九一年發生在伊拉克的轟炸事件有關案件後,更得罪了美國。根據路透社十四日報導,其它在比利時法庭被控訴的美國著名人土還包括美前總統老布什、美國務卿鮑爾及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波灣戰爭美軍指揮官史克瓦茲柯夫將軍。

為表達對比利時政府的不滿,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六月十二日在布魯塞爾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防部長會議時,已明白告訴比利時國防部長佛拉奧,比利時這項敵友不分的法律,可能會造成盟國間的分裂。

倫斯斐並威脅,如比利時政府不廢止相關法律,美國將不提供興建新北約總部所需的花費。基本上,一向直言敢言的倫斯斐認為,比利時擁有的相關法律已對北約是否能在比利時召開會議造成問題。他並表示,北約也並非不可在其它國家召開會議。

換言之,美國已將它的威脅提升到,祗要比利時政府不廢除現存相關法律,美國就可能向它的北約盟國建議,將一九六七年起就設在布魯塞爾近郊的北約總部遷往它處。

其實,倫斯斐並非對比利時相關法律表達不滿的第一位美國高層官員。美國國務卿鮑爾在比利時法庭接受一些伊拉克人對克拉克將軍的控訴後就曾表示,這項法律是個」嚴重問題」。

自然,過去幾個月來,無論在美國攻打伊拉克、另組歐盟軍事防衛體系及北約協助土耳其防守與伊拉克接壤地區等議題上,比利時經常結合法、德與美國抗衡的事實,可能也是使美國藉機迫使比利時廢止早已引起盟國反對相關法律的另一理由。

因害怕美國真的對盟國下加壓力,要求北約遷出比利時,至今比利時政府雖尚未對是否廢除相關法律表態,但已保證,最近曾經過修改的相關法律應不會再被濫用。

比利時政府也表示,比利時法庭已接受的一些控訴違反人權外國戰犯案件,祗要被控者的母國擁有合適的司法系統,比利時願將案件送回被控者的母國審理。事實上,今年五月比利時政府已將有關克拉克將軍及涉及美國陸戰隊一名上校的案件送交美國處理。

以比利時國家之小,以及它在國際上所扮演的角色與具有的實力,實不夠資格擁有幾乎具有全球司法管轄權的法律,接受對違反人權外國人的控訴及審理。

但一九九九年以來,在自由黨領政下的比利時政府,顯然已不再甘居小國地位。這從比利時對許多國際大事曾不斷發言及採取的行動可以看出,比利時的中間偏右政府有意在國際事務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事實上,比利時總理維霍夫斯塔最近接受媒體訪問、就比利時與法、德等國建立共同防衛體系發表意見時就指出,在接受美國在世界事務上無上權威的同時,包括比利時在內的歐盟及即將加入歐盟國家到底是要等待美國的使喚,或是嘗試建立自身的力量基礎,雖然是個有趣的問題,但至少應嘗試去影響美國的某些決定。

這一項談話可以說明,比利時顯然有意在國際事務上,藉由多方參與及表達意見建立自身的新形象。祗是,現存且與其實力不相符的處理違反人權外國戰犯的法律,卻不幸的踢到美國這塊鐵板,這一結果恐怕也不是比利時當初在制訂相關法律時所預期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