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點播

【歷史故事】大禹治水

【大紀元7月14日訊】大禹﹐約生於公元前2297年6月6日﹐卒於公元前2198年8月﹐享年100歲。大禹是黃帝的玄孫﹐姓姒﹐名文命。大禹的父親叫鯀。

相傳四千多年前﹐水神發了怒﹐把天撞了個大洞﹐天河裡的水直瀉而下﹐把大地吞沒了﹐到處是汪洋。於是﹐鯀–大禹的父親被舜王叫去治水。

鯀上天偷了一袋「息壤」。這息壤是神土﹐見風就增長。鯀十分高興﹐治水時﹐他就取出一點息壤﹐放在水上﹐然後讓風吹﹐息壤就變成一條一條的堤壩。鯀想用築堤的辦法來減少洪火的衝擊。可是﹐他想錯了﹐五行中有句俗話叫”土克水”。水少可以用土堵一堵﹐可那樣洶湧的洪水﹐光用土是擋不住的。所以堤壩最後總是被沖垮,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鯀由於只相信築堤壩堵水﹐結果沒有把洪水治好﹐被舜處死了。

後來﹐禹長大了﹐他看到洪水滔天﹐民不聊生﹐決心治好洪水。大禹為治水穿山越嶺﹐腳趾甲都磨光了﹐一直到三十歲還沒有結婚。大禹愛上的一位塗山姑娘一直等待著他﹐終於等到大禹來迎娶﹐但婚後才四天﹐大禹又去治水了。《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在民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是婦孺皆知﹐而大禹成婚的那四天至今仍是江淮一帶嫁娶的好日子。

 

大禹劈山

 

大禹有神力﹐疏導黃河時﹐為防止河水倒流﹐大禹用神力把龍門山闢為兩半讓水流過﹐於是就有了龍門﹐”鯉魚跳龍門”說的就是這裡。

**巫山神女相助

大禹治水來到巫山﹐這巫山綿延八百里﹐岩石堅硬異常﹐更有狂風驟起﹐颳得天昏地暗﹐山崖震動﹐江濤像山峰一樣矗立起來﹐鑿山的民工有許多喪於狂風駭浪之中﹐幾個月來﹐無法鑿開那堅硬似鐵的岩石﹐大禹甚為發愁。

西王母第二十三個女兒瑤姬﹐心地善良﹐喜歡遊玩。有一天﹐她帶著侍女和一幫侍臣從東海遨遊回來﹐駕著彩雲輕飄飄地從巫山經過。大禹見到瑤姬﹐連忙對空致意﹐請求瑤姬幫忙。瑤姬既憐遭受洪水災害的人們﹐又敬佩大禹為民治水的精神﹐慨然答應。她告訴大禹﹕要打通巫山﹐須用火燒。又派出神將狂章﹑虞余﹑黃魔﹑大翳去幫助大禹治水。

大禹非常感激瑤姬的指點﹐率眾百姓在巫山兩頭放起火來﹐瑤姬和神將也施展本領﹐或用電轟﹐或用雷霹。經過七七四十九個日夜﹐堅硬的岩石漸漸變軟起來﹐施工的人們很快就打通了巫山八百里﹐讓洪水從巴蜀境內流出來﹐直向大海奔去。

治理後的巫山成為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瑤姬也因在打通三峽時耗盡了神力﹐回不得天上﹐只能留在人間。她天天站在高崖上凝神眺望﹐看到三峽風險浪急﹐許多行船在風浪中沉沒﹐她就派遣了幾千隻水鳥﹐輪番在峽谷中飛行﹐擔任行船的導航﹐引導人們安全地從峽谷中通過。

瑤姬長久地站在高崖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而久之﹐漸漸地化為巫山的一座山峰﹐後人稱之為「神女峰」。而陪伴她的侍女們﹐也化成大大小小的峰巒﹐永遠陪伴著瑤姬﹐這就是巫山十二峰。

**讓人敬重的「禪讓」

由於大禹仁愛寬厚﹐以百姓疾苦為先﹐深受人們的愛戴。舜也十分信任大禹﹐便封他於夏地﹐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大禹州市。大禹成為「夏禹國」的國君﹐所以大禹也叫夏大禹。

大禹為人有功不居﹑仁厚可靠﹐雖然只是一個國君﹐卻很受舜的信任﹐每有要事都要請他去商量。

舜沒有把帝王之位傳給自己的子孫﹐而是於公元前2208年禪讓給賢能的大禹。開明﹑仁德的「禪讓」令現代人望塵莫及。現代諸國不是一黨制和任人唯親﹐就是耗費巨資搶官當。而中國古人的以德治國卻為後人千古傳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