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園地

暴力片的負效應

【大紀元8月1日訊】

1994年5月,美國肯塔基州,一個十六歲男孩驅車離家240多千米,開槍殺死一個素不相識的婦女。

  1994年12月,一個十歲的英國男孩開槍打死了自己的表弟——另一個七歲的男孩。

  1995年3月,兩個十七歲的臺灣少年綁架了鄰居家的小女孩,幷索取贖金。

  以上幾條均是摘自報章的新聞。現代社會的犯罪案件,其情節越來越惡劣,而犯罪的年齡却越來越小,而很多研究社會問題的專家都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了暴力片。

  電視目前已成爲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傳播媒介。據一些統計資料表明美國兒童每天花費在電視上的時間平均達到10小時以上,而在電視的大多數節目中,人與人的衝突最後往往以暴力的方式加以解决。更有害的是,電視片還傾向于把圓滿的結局也歸因于暴力的結果,如史泰隆所主演的蘭博系列和洛奇系列,都是依靠主人公的剽悍打出天下,贏得正義的。這又怎麽會不使得兒童加以認可幷模仿呢?

  模仿也是學習,提出這個主張的代表人物是社會學習論心理學家班杜拉,他通過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證實了模仿行爲的存在以及它對兒童的影響。

  其中一個實驗是讓孩子看錄影,錄影中有對玩偶的侵犯行爲(打、踢、摔),但是分爲三種結果,其一是影片結尾時讓一個旁觀者登場稱贊打玩偶的行爲;其二是讓打玩偶的那個人受懲罰;其三則沒有評價。把兒童分爲三組分別觀看三種結果的錄影,然後讓他們也做玩偶游戲。觀察發現除第二組的兒童外,另兩組都表現出了侵犯行爲(打玩偶)。然而如果給予兒童陽性刺激,如告訴他們芳模仿侵犯行爲即可得到獎品,那麽第二組兒童也會模仿錄影中的行爲,與其他人沒有區別。這表明暴力片的主要弊端就是使兒童學會了暴力可以獲得好處、解决問題,只要在合適的情境下兒童就會模仿暴力片中的情景,用暴力未獲取想要的東西。

  模仿在人類學刁中的作用已得到廣泛音定。甚至人們直接從電視或小說中類比犯罪過程,如那兩個臺灣少年就承認是從電視上學來的手法,而1995年初震驚世界的東京地鐵毒氣案被發現與一部暢銷小說《致命的香水》的情節如出一轍。

  1995年美國還發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亨件,那就是奧利弗·斯通執導的《天生殺手》,由于過度渲染凶殺與暴力,使美國輿論再次掀起反好萊塢的高潮。已有多名青年罪犯承認是在模仿《天生殺手》中的犯罪情節,甚至已有人爲此提起訴訟,要求禁止銷售該片錄影。看來淨化銀幕、熒屏將是我們今後的重要課題。

  孩子們的心理是脆弱的,我們爲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應該給他們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這不但是影視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全社會有良知的人們的責任。前些日子在中國有的人想拍《常德大劫案》拍成電影,他們本意是想搞個轟動效應,來點經濟效益,不過他們根本不考慮社會效益,不過他們的想法終于被槍斃了,值得慶幸啊!@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