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灣氣候異常 大旱大澇將成常態

【大紀元8月10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曾慧雯╱專訪

 還記得民國九十年納莉風災造成水淹台北市、地下捷運系統變成大排水溝的慘況嗎?對照去年及今年全台水庫哭窮的窘境,不禁令民眾對氣候異常大感緊張。水利署前任署長黃金山指出,全球氣候變遷,未來大旱大澇不再是「異常」,而將成為「常態」!

 現年六十六歲的黃金山,是有四十七年資歷的水利老兵。黃金山的最高學歷雖然只有台南高農,但他從基層做起,一路晉升到水利署長,民國八十四年並獲頒日本明治大學博士學位。

 面對近年來台灣水旱災不斷,黃金山表示,不只是台灣,全球的氣候都開始走極端,例如去年歐洲淹大水,今年卻變成大烤爐,過去的「氣候規則」已經不準了,而所謂的「百年大旱」,未來也許僅隔幾年就會出現,洪水頻率與規模也會逐漸增加,且南北極冰帽溶解,更造成沿海水位不斷上升。

 黃金山說,世界各國都已成立專案小組研究氣候異常現象,現在的「異常」,未來很有可能變成「常態」,因此民眾必須節約用水,並開始學習如何順應自然,與水旱災和平共處。

 黃金山表示,目前自來水水費過低,不足以反映成本,面對水旱災頻仍的狀況,「寧可收較高費用來限制用水」。

 黃金山說,應制定出基本用水額度,超過額度的部分,水費就要加倍,以價制量;至於加收的水費則要專款專用,用於抗旱防洪。

 目前台灣面臨缺水危機,我們需要再興建更多水庫嗎?興建水庫後,就真能解決旱象嗎?黃金山指出,無論是從環保的角度評估,還是考量政府的荷包,都不應該在山裡或河邊續建水庫。

 黃金山早在十幾年前便提出「藏水於農民」的主張,他說,我國加入WTO之後稻米減產,水稻耕種面積也逐漸縮小,全國雖有八十四萬公頃農地,不過真正農用的只有十八萬公頃,若將荒廢的農地挖成池塘蓄水,將可充分利用降雨。

 黃金山舉例,如果把三十萬公頃農地改成深二公尺的蓄水池塘,就有六十億噸的蓄水量,等於十個曾文水庫,二十個翡翠水庫。而以全國一年五十億噸的民生工業用水需求來說,蓄水池塘的蓄水量絕對夠用,不必再擔心缺水問題。

 不過,黃金山也強調,池塘絕對不可以抽取地下水,以免造成地盤下陷;政府也要加強水路建設,讓降雨過後河川的豐沛水源可以直接導入池塘中,不至於直接放流入海造成浪費。

 至於有人提議廣建海水淡化廠以解決水資源不足問題,黃金山表示,海淡廠只適合用在小規模的地區,例如澎湖,因為淡化海水所需能源極多,成本高昂,廣建海淡廠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帶來更多爭議。

 若要以海水淡化方式供應大台北地區每日三百三十萬噸的民生用水,黃金山估計,至少還要再加蓋二座核電廠,電力才夠用。

 除了挖池塘蓄水以開源之外,黃金山也提出「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節流觀念。

 黃金山表示,日本的廢水有八十%到九十%都會進入污水處理系統淨化,新加坡的普及率更高達百分之百,淨化之後甚至可以生飲;反觀台灣現有的污水處理系統的普及率不到十%,是世界最低,有許多可再利用的水資源就這樣流失了。

 他說,污水處理系統可分成三級,台灣目前僅新竹科學園區與新加坡同是最高的三級,台南市安平污水處理廠為二級,八里污水處理廠則只有一級。

 黃金山表示,應從已有污水處理廠的地區優先推動水資源淨化再利用,再逐步推廣到全國。

 不過,黃金山也感嘆政府長久以來對水資源再利用的規劃不完善,各單位抱持本位主義,推動不易。目前水資源由水利署管理,水質由環保署監測,農業用水由農委會調度,污水則是由污水處理廠處理,卻沒有任何機關整合。

 黃金山說,行政院政府再造計畫原本規劃上述四單位在明年大選前完成整合,不過現在大家都忙於選舉,整合的目標似乎又是個遙遠的夢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