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休閒

故宮分院定位「亞洲博物館」

【大紀元8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故宮南部分院的籌備計畫書出爐,今日送經建會,除確定「亞洲博物館」的定位之外,也進一步就規畫展覽、購藏、研究等細節提出規畫方向,預計將有四‧六億台幣作為購藏經費,而該計畫案如經行政院通過,則全案近六十五億台幣的預算,將逐年編列至二○○八年底。

 新出爐的計畫書除就許多細部問題做修正之外,並未有大幅度的修改或新的提案,不過,針對以華夏收藏品為主的故宮,卻把分院定位為亞洲博物館一事,一直以來都遭受各界的質疑,甚至有人擔心,故宮南院會不會變成一個六十四億堆砌的硬體空殼子。而以新的計畫書來看,「亞洲博物館」的定位似乎不會改變,杜正勝也特別為此提出說明。

 杜正勝認為,台灣的博物館很多,但除了華夏與台灣本土收藏之外,其他具國際視野的藏品,如亞洲、美洲、非洲的,幾乎都還是空白,連與我們最近的南島語系的文物也還在建立當中。身為台灣最重要的博物館,分院的籌設,除為了覓得更具時代性的展覽空間,也應開始把台灣博物館界的大片空白慢慢填充起來。

 目前故宮數萬件典藏品多以華夏文物為主,杜正勝表示,將來南部分院的展覽與典藏計畫中,華夏文物約佔六成,這六成文物不需要再花購藏費;至於其他四成非華夏文物,約可分為東北亞、東南亞、南亞甚至中亞的古文物,而台灣本土的文物則暫不列入考慮。

 故宮既有收藏品中,也不乏非華夏地區的亞洲文物,但數量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印度恆都斯坦的古玉,將成為分院籌設之初,最重要的展品之一。這段時間,故宮也廣由亞洲及台灣本土各地蒐尋調查一些亞洲藏品,發現台灣有很多私人收藏有相當重要的亞洲文物,如日本牛建陀羅藝術等,但目前故宮與私人收藏家洽談的合作模式,多是以提供良好的保存環境吸引私人收藏家將文物「寄存」。

 國立台灣博物館本身也珍藏不少亞洲文物,將來有沒有可能「寄存」到故宮,杜正勝表示,故宮也針對此可能性與國台博研議中。至於海外的購藏,就這段時間的奔走結果,初步約會有十五到十八世紀間的佛教雕刻文物、泰國以及柬埔寨等地的佛教藝術、以及日本十八、九世紀的工藝品等。

 杜正勝表示,如果新計畫書通過,至二○○八年底以前,在購藏上的經費有四點六億,其中包括典藏顧問費二千萬。而這一點與新計畫書所列典藏經費一億、總顧問三點六億有出入,杜正勝說,這是原寫計畫書者的誤解,他認為,故宮本身需借重外面專家的部分,只在亞洲的收藏品,預估兩千萬的顧問費應該夠了,其他經費就留為購藏所用,杜正勝在計畫書送出前會做最後修改。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