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

影響世界的中國絲綢

【大紀元訊】中國是最早養蠶和織造絲綢的國家,美麗的絲織品是中國人民的光輝發明和創造。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就已開始養蠶和織絲。周代出現官辦的絲織業,規模很大,民間絲業更是極為發達。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掘出的大量絲織品,展現了漢代初期中國絲織技術所達到的水平。從品種上講,有絹、羅紗、錦、繡、綺;從顏色上講,有茶褐、絳紅、灰、黃棕、淺黃、青、綠、白;從製作方法上講,有織、繡、繪等;圖形極為豐富,有動物、雲彩、花草、山水以及幾何圖案。

  唐代絲織品產地主要在北方。安史之亂之後,江南地區的絲織業也迅速發展起來。這一時期的絲織技術包括絲綢的染色、印花技術和紡織機械,都有了很大的改進,所出的絲織品尤為精美。詩人白居易曾有詩讚道:「應似天台山上月,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舖白煙花簇雪。」在唐代的基礎上,宋代發展出了「織錦」和「緙絲」,元代發展出了「織金錦」,明清兩代發展出了「妝花」。

  絲綢是中國的名貴特產,也是古代與世界各國人民交往的信物,絲綢貿易溝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絲綢大約在公元初年就傳到了羅馬,被那裏的人民奉為至寶,只有皇帝和少數貴族才穿得起。與絲織品一起,中國的養蠶法和絲織技術也相繼傳到了世界各地,公元6世紀傳到東羅馬帝國,12世紀末傳到意大利,14世紀法國人開始養蠶,16世紀末傳到英國,19世紀傳到美國。養蠶和織造絲綢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