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中國湖南發現最古老靈長類化石

【大紀元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思閩編譯報導) 最近﹐在中國湖南發現了至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靈長類化石。這塊帶有腦殼和下郃骨的化石形成于5千5百萬年前。

這項發現最近在2004年1月1日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由它估算出的這種猴子的頭只有25毫米長﹐體重只有28克﹐比任何一種現代靈長類動物都小。從它的體型和鋒利的牙齒來看﹐應該是以昆虫為食。作者倪希軍(音譯)等認為這塊化石屬于提哈迪那猴﹐由眼窩和頭的比例推斷它是日間活動的動物﹐並由此推斷靈長類動物起源于亞洲。

然而在同一期“自然”雜誌上﹐芝加哥地質博物館的羅伯特馬丁博士發表新聞評論強烈反對倪的結論。

馬丁肯定了倪的發現對于古生物學的意義﹐也認同化石屬于提哈迪那猴﹐但他不同意倪的數據統計和生物學根據。馬丁博士說﹕“他們在統計中排除了不可忽略的一些數據﹐也沒有考慮某些生物特征。包括在(化石)口鼻處有很大的開口連接神經到下巴頦﹐這多見于夜間活動的動物。”馬丁博士在文中列舉了很多證據和發現反對倪的日間動物說。他也認為倪的靈長類動物起源于亞洲之說證據不足。

一般認為靈長類動物起源于北美﹐因為此前最古老的化石是在這裡發現的。現在亞洲早期靈長類化石的發現使得線索變得更加複雜。

提哈迪那猴化石碎片先前曾在比利時發現。5千5百萬年前歐亞大陸遠隔重洋﹐動物遷移只能繞道亞洲北極的白令海峽﹐經過北美﹐再由格陵蘭陸橋進入歐洲。中國和比利時的提哈迪那猴化石十分相似﹐是又一證據表明那時的動物遷移可能不需這樣繞道。

相似的物種早期就在幾乎隔離的區域同時存在﹐是現有的物種起源-遷移假說難以解釋的。在這一框架下﹐隨着新的﹑更古老的化石不斷發現﹐類似的爭論在學術界還會繼續下去。(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