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

台北故宮年度大展 古色特展

【大紀元1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謝亞晴整理報導)過年去哪裡呢?不妨走一趟幽靜的台北外雙溪,搭配觀賞故宮年度大展「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展期即日起至三月七日。此次不但有特展,故宮也安排有專業與業餘講座兩種、親子DIY。

晚明社會經濟繁榮,以文人為首,加上地方富商,兩者形成社會上「好古」風氣,因此也活絡了江南古物、仿古物市場;市場的需求刺激了手工藝技術蓬勃發展。

本次晚明古色特展有三個單元:「博古與生活」、「習古與典範」、「仿古與創新」。

「博古與生活」意在營造晚明文人「古雅」生活氣氛,透露仿古物在當時市場流通的概況。

「習古與典範」旨在探討當時人認識「古物」的途徑;讓觀眾了解當時人如何透過圖籍、實物,獲得古物知識。

「仿古與創新」針對此一時期的仿古作品,從對「古」的新詮釋、紋飾題材的選擇、形制結構的變化、材質特性的顛覆等,展現出晚明清初仿古藝術創作的獨特風格,以及其後隱藏的當代仿古理念、審美觀,以及工藝技術的豐富訊息。

為配合古色大展,故宮陸續推出系列教育推廣活動。

一、「現代名人玩古」演講:二月八日下午兩點起,「清翫雅集」理事長許作鈿演講「我的收藏因緣」。

二、「走出故宮 以古為色」藝文講座(金石堂書店協辦):

一月十四日╱張怡慶(故宮資深義工)╱晚明繪畫對近代繪畫的影響

二月四日╱許雅惠(故宮器物處編輯)╱紅綠斑斕-生活中的古銅趣味

二月十一日╱余佩瑾(故宮器物處副研究員)╱明晚期陶瓷鑑賞

二月十八日╱許文美(故宮展覽組編輯)╱別有天地-繪畫中的隱居世界

二月廿五日╱李孔昭(故宮資深義工)╱清宮的信仰

三月三日╱曾淑芸(故宮資深義工)╱從歷史文物看18世紀的兩岸關係

三、「文玩DIY」假日親子活動

二月七日╱10:00至11:30╱孫耀騫(故宮科技室)╱筆山、筆洗

14:30至16:00╱游秉國、郭律寬╱絹印手提袋

二月十四日╱10:00至11:30╱章韶芬(故宮科技室)╱琺瑯飾品

14:30至16:00╱游秉國、郭律寬╱絹印手提袋

二月廿一日╱10:00至11:30╱謝金鸞(故宮科技室)╱漆盤

14:30至16:00╱洪新富(洪新富紙藝研究室)╱立體魔法書

四、「玩古‧賞新-明清的賞玩文化」學術研討會,一月十五、十六日。

●精品搶先看



此器與《西清續鑑》所載「漢饕餮鼎」相似。四足圓鼎之造型罕見於商周古銅器,腹部裝飾雷文地獸面紋,四足為扁體夔形。

器表有紅綠假鏽,底部的銘文為一層假鏽所覆蓋,透過X光,可看到中心為「敬一主人」,周圍為「大明崇禎捌年潞國製成壹器」,可知本件器物為明末襲封於河南衛輝的潞王朱常淓所鑄。

關於潞王仿製古銅器在清初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十九曾載「故明潞藩,敬一主人……又嘗仿宣和博古圖式,造銅器數千枚,瘞地中……。」本件潞國銅鼎,當是朱常淓在順治二年降清、三年遇害後,歸入清宮,並於銘文部分以假鏽掩之。

敬一主人鑄器散見海內外,目前所見在北京故宮藏有銅鼎二,一為崇禎八年、一為九年;日本藏有一件銅觚,銘文格式相同,為崇禎九年所製。

(本文內容由故宮新聞處提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