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日治時代 火柴列專賣物資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1日訊】﹝據自由時報記者林良哲報導﹞)台灣火柴公司發源於台中市南區,在簡易型打火機未發明及大量生產的年代,火柴是重要民生物資,在日治時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還列為「專賣物資」,由台灣總督府管制生產,但曾幾何時,火柴已逐漸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消失,成為了歷史的一部份。

一九三九年,台灣第一家火柴公司設立於目前的台中市南區一帶,由於日治時期將火柴稱呼為「燐寸」,因此公司命名為「台灣燐寸株式會社」,一九四二年台灣總督府因戰爭之故而發佈「台灣燐寸專賣令」,將「台灣燐寸株式會社」收歸國有,並將工廠改制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中燐寸工場」,台灣人民買火柴,必須以「配給」方式,不能任意買賣。

國民政府統治台灣後,一九四八年由省府設立了「台灣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以公司型態加以經營,並引進民間資本。

由於設備完善,該公司設立之後,一直居於台灣火柴生產的龍頭地位,在一九七一年時,月生產量達到三萬簍,佔全台產量的三分之二,然而因時代轉變,火柴已非民生必需品,因此該公司產量雖多,營運卻面臨虧損。

在此時,興華火柴公司的老闆李祖壽出資入主台灣火柴公司,並將該公司加以轉型,利用其豐富的土地資產來運作,涉足證券、土地等行業,讓台灣火柴公司轉虧為盈,股票一度成為股王。

一九九四年起,台灣火柴公司也將位於台中市南區的廠房加以拆除,並改建為店鋪來出售,而使得該公司生產火柴的歷史畫下句點。

雖然台火台中廠房已經拆除,民眾還是相當懷念那一段生產火柴的歲月,因此在當地南和里里辦公處及南區公所的合作下,正積極蒐集老照片及老火柴盒,希望日後能在此興建台灣第一座火柴博物館,以紀念半個多世紀以來生產火柴的歷史歲月。

老字號轉型 興衰半世紀

﹝記者林正智╱特稿﹞曾經以一千一百七十五元天價,在民國七十八年超越國壽股票,而榮登股王寶座的台火開發,八十七年起卻因營建業景氣低迷以及永利證券等轉投資虧損的拖累,由盛轉衰,九十、九十一年間的虧損金額更都超過四億元,股價也一路下滑,九十年最低點時僅剩兩元,不及股王時的二%,近期股價則在五元附近盤旋。

創立於三十七年間的台火公司,原先主要業務是製造火柴,並在五十九年間掛牌,成為台灣少數的老字號掛牌上市公司,後來由於火柴生產隨著台灣生活水準逐步提高而萎縮,陸續擴展觸角至其他領域,包括紡織、營建、證券與汽車租賃等。

八十年間,台火李家一派與當時大魯閣總經理孫鐵漢合作,將其引進台火擔任總經理一職,隔年卻爆發經營爭奪戰,李派與孫派的兩個董事長與兩個代理董事長均遭到對方向法院聲請假處分獲准,以致業務無法嶽i,元氣大傷。

八十七年,台火公司正式更名為台火開發,希望轉型為控股公司,並積極參與台灣及國外的重大工程與土地開發案,包括蘇瑞珍及劉泰英等人主導的新瑞都開發案,而此案也讓台火現任董事長李泰祺成為新瑞都案的關係人之一,一度被檢調搜索。

台火今年前三季的營收為一點零五億元,稅後虧損則由前年同期的一點一億元縮小至六千二百七十一萬元,每股稅後虧損為零點四一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