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學者:東協加一對台灣成衣塑化等產業不利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18日電)中國11月底已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洪財隆分析,未來對台灣不利的產業包括成衣業、皮革業、紡織業、塑化業、木材加工及紙製品業等。

中國和東南亞國協11月底簽訂貿易協定,敲定雙邊貿易化及零關稅階段時間表,自2005年 7月起,全面啟動降低關稅進程,並在2010年將7000項貨物關稅降低。

洪財隆表示,中國與東協都是台灣重要貿易夥伴,兩者建立自由貿易區,將影響台灣經貿。根據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 (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資料檔模擬試算結果,在其他國的關稅保持不變情況下,且雙方所有產品關稅皆降為零,中國與東協的國內生產毛額(GDP)都將因而有所增長;中國的GDP成長幅度約為0.57%,東協各國的GDP成長幅度則以新加坡及泰國受惠最多,成長幅度逾4%。

至於被排除在外的台灣,洪財隆表示,據模型試算,GDP將因此衰退0.05%,折合美元幣值換算約減少1.49億美元。若就個別產業,中國與東協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在貿易障礙撤除情況下,對台灣最不利的產業依序是:成衣業、皮革業、紡織業、塑化業、木材加工及紙製品業。

洪財隆表示,除非台灣生產的產品有不可被取代性,才能縮小中國與東協合作所帶來的傷害程度。產業界應了解,提升產品競爭力是破解邊緣化關鍵。

為何在雙方經濟規模不對稱下整合過程中,規模較小的國家相對獲益卻較大?洪財隆指出,原因是大國國內的相對價格結構較不容易受到經濟整合影響,所以貿易擴大後,資源重新配置所獲取的利益也就遜於規模較小的對手國,東協各國因為經濟規模小於中國,一旦貿易障礙撤除,受惠將比中國大。

洪財隆表示,未來對台灣衝擊最大將是東協與中、日、韓加香港成立自由貿易區,如果成真,台灣產業產值及GDP都會因此衰退,預計GDP將衰退達0.23%,尤其韓國與台灣的產品群在第三地競爭劇烈,對電子產業影響不可輕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