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

明清時期陶瓷碗類

雞心碗

碗式之一,流行於明永樂、宣德時期。敞口,深腹,內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雞心狀,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種多為白釉、青花兩種。清代雍正、乾隆時多有仿製。

  

宮碗

特指明宣德時期創燒的一種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寬闊,圈足。這種器形多以青花作裝飾,並歷代相傳。正德時燒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宮碗」之稱。當時民窯都競相彷制。

  

盉碗

亦稱合碗,明宣德時景德鎮窯已有燒制。器形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兩道凸起的弦紋為飾,上覆圓頂蓋,蓋內與碗心有青花對銘款,字體有楷書、篆書兩種。清代盉碗蓋鈕多作蹲獸式。

  

骰子碗

俗稱「骰盔子」,碗式之一,因與舊時賭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器形為平沿敞口,淺弧腹,圈足,胎體厚重。器內素白,器外多為青花或灑藍釉裝飾,署款位置或於外口沿下,或於器內底。

  

攢碗

明萬歷至清代流行的一種成套組合餐具,見「攢盤」。

  

淨水碗

佛教供器,為明末清初常見的器形。口微侈,圓腹下收,假圈足。淨水碗常配有瓷質器座。座呈洗口,長頸,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預側置對稱獸耳。瓶與座相配,俗稱「海燈」,但傳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據其器形式樣稱為「號筒尊」或「洗口獸耳瓶」。

  

蓋碗

帶蓋的小碗,茶具,流行於清。清康熙時期蓋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兩種。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蓋徑多小於碗口徑,扣於碗口徑,少數蓋大於碗口,俗稱天蓋地式。胎質有瓷胎和宜興紫砂陶胎兩種,常見青花、粉彩、琺琅彩及其他單色釉等品種。

  

八方碗

碗式之一,流行於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斂口二式,碗腹多內收。雍正時期有直腹內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

仿西藏喇嘛教木質碗形制燒造的一種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較淺,拱壁足底,內外施木釉。為清代乾隆朝的獨特造型。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