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科學家渴望證實“上帝粒子”

【大紀元3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吳宇凡﹑方洪編譯報導) 據稱在物理學微觀粒子的研究中,科學家最想要尋找到的粒子就是希格斯波色子(Higgs particle)﹐這一假設中的粒子一直是當前物理學關於物質質量基本模型的基礎。如今這一粒子很可能已經被發現了,儘管目前的證據仍很弱。

據BBC三月十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的彼德‧雷頓(Peter Renton)教授表示﹐在瑞士原子對撞實驗中發現的新粒子很可能就是希格斯波色子。關於這一粒子的假說能夠解釋了為什麼其他粒子會有質量。

雷頓的發現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他說﹕“這個粒子是不是希格斯波色子還有疑問 ,但是這項發現必定說明了什麼。” 在雷頓的實驗中,這個難以理解的粒子質量為115Gev(十的九次方電子伏特) 。

*不穩定的粒子

這一結果是在瑞士日內瓦的一個很大(圓管半徑為二十七公里)的正負電子對撞機中獲得的。不過,有百分之九的機率由此訊號只是背景噪音。據稱﹐當正負電子對撞的時候,會爆發出很高能量。相撞之後,這些粒子會變的很小而使得很難做研究。但是現在有了新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可以研究對撞殘骸中產生的重粒子。

希格斯波色子是很不穩定的粒子,而且一但產生,很容易衰變。

雷頓根據觀察其他粒子對撞的行為所得出的間接證據,和觀察希格斯波色子的質量(115Gev)相吻合。“這是有爭議性的,這些數據可能提供一些參考依據,但是仍然需要證實” ,劍橋大學理論物理教授布萊恩‧韋伯(Bryan Webber)說。

*質量的提供者

物理學家迄今已經觀察到了十六種參與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假如將這些粒子單獨考慮,按照現在的理論模型把它們加起來的總合與實際不符。如果只有這十六種粒子存在,它們沒有質量。而這是和我們在對大自然的了解是互相違背的。必須得有另外的什麼給他們提供質量。

希格斯場(Higgs field)由愛丁堡大學物理學家Peter Higgs和他的同事們在1960年代所提出的想法。他們假設所有粒子在希格斯場通過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在這個理論中﹐希格斯波色子攜帶了這個場。因此希格斯波色子對于現有理論模型的成立十分重要﹐被稱為”上帝的粒子”。

雷頓希望一但大型的強子對撞機建造好,並且在2007年開始使用之後,那麼測量到希格斯波色子的夢想可能在一到兩年之間就可以實現了。如果這種粒子不存在﹐我們對物質質量的基本理論將陷入困難中。(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