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資訊「袋」著走 服藥更安心

【大紀元3月2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何天立╱台北報導〕今年七月以後,民眾看病領藥的藥袋資訊將更完整清楚,可避免吃錯藥的危機!為了增進民眾用藥安全,衛生署公告十三項藥袋必須標示項目,而部分醫院診所的藥袋資訊,常讓民眾看得「霧煞煞」,衛生署因而委託彰化基督教醫院建構藥袋資料庫,明列藥品的適應症、副作用與警語及注意事項,資料庫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啟動,未來醫療院所可運用此資料庫,將正確的藥品資訊列印或黏貼在藥袋上,讓民眾一目了然。

  此外,衛生署亦規劃在今年七月前,完成「藥物交互作用一覽表」的製作,以橫軸與縱軸交叉比對的方式,呈現哪些藥物同時服用會產生嚴重後遺症,或對健康造成危害,讓民眾在用藥前自行對照,不再產生吃藥反而傷身的問題。

  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王惠珀表示,建構藥袋資料庫的計畫從去年開始進行,目前已完成五、六百種藥品相關資訊的建檔,預計今年六、七月經專家審查完成後即能上路,而今年更將再新增一、二千種藥品的資料,讓資料庫更豐富,此資料庫未來將交由醫師及藥師公會發送醫療院所,並上網提供民眾查詢。

  王惠珀指出,台灣民眾的用藥量是美國的六點五倍,用藥安全值得重視。她說,台灣民眾每年平均就醫十四次,每次處方平均開出三點九種藥物,而美國民眾平均每年只看五點三次醫生,每次只吃一點六種藥,因此正確的用藥資訊對民眾而言非常重要。

  彰化基督教醫院藥劑科主任簡素玉表示,衛生署目前核准的藥品有兩萬多種,而同一種成分可能會有諸多不同藥廠藥品,因此藥袋資料庫首先完成建檔的,主要是作用在中樞神經的藥物,因為這些藥品的注意事項較多,民眾服用前應特別留心。

  她舉例,有些抗焦慮的藥品,會產生嗜睡的副作用,服用後精神不易集中,不適合操作機械或開車;有些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品,必須服用大量開水,且吃藥後必須保持直立狀態,否則會有潰瘍的危險,舉凡這些藥品的適應症、副作用與注意事項,都一一建檔在資料庫中。

  有關藥物交互作用一覽表,王惠珀表示,民眾未來可透過橫縱軸對照的方式,比對自己因不同疾病而同時吃的藥品是否會產生問題,若比對的結果是骷髏頭,代表兩種藥萬萬不可同時服用,而比對結果有越多的叉號,顯示藥物會產生交互作用的機會越高,最好也能避免。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