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喬玉﹕与誰共生死

【大紀元3月4日訊】收拾房間時,恰巧翻出几篇大學日記,其中有一段關于已故作家三毛的摘錄文字:“ 中國人喜歡說共生死。三毛也曾想過和一個人共生死,可是那是違反自然的。一個人生是孤單,死也是孤單。一輩子跟定你一個人的就是自己,再沒有別人。沒有父母,沒有丈夫,更沒有儿女。 ‘好了歌’里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儿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儿孫誰見了?時間流掉了,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15年后的今天,當我重讀這段陳舊的文字,感悟頗多,卻又很難用評論或抒發的方式描寫清楚,只有通過下面三個我和孩子的小故事來表述心聲。

一,墓地鮮花

孩子快四歲半時,一個燦爛的秋日,從遠方傳來噩耗—我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在高速公路上因車禍而身亡,留下她年邁的父母,年輕的丈夫和三歲的女儿。突如其來的打擊,有如晴天霹靂,魔鬼般地要吞噬這個破碎的家庭,對我來說也是人生第一次經歷身邊摯友的突然离去。在万分的悲傷中,我從內心拒絕承認這一事實,所以沒有

參加一個星期后的葬禮。

過了數日的一個周末,當全家可以逐漸平靜下來時,我們帶上鮮花,驅車直奔墓地,六個小時后,一片蒼白空落的土地映入眼帘–做夢都沒想到我現在會來這個鬼地方!天灰朦朦地刮著陰冷的風,我和先生按著已詢問好的標記四下查看,但怎么也找不著,焦急中我開始瑟瑟發抖,各种滋味儿一齊涌上心頭—-。忽然,我發現不遠處一塊微微露出地面,小得不能再小的塑料牌子上赫然寫著朋友的名字,光禿禿窄小的土地上,沒有再多余的東西!真象一場戲– 昨日的音容笑貌,今日已沒入黃土。我跪在墓前,放聲大哭,心中吶喊著:“這不是你要呆的地方啊—”。鼻涕眼淚隨著散落的長發,在風中飄曳。

孩子被我搞得莫名其妙,不解地問他爸爸:“媽媽怎么了?出什么事了?為什么把花儿放在地上?”, 先生一臉愁苦向他解釋了几句。

臨走時,孩子默默湊近我身旁,喜悅而真誠地說:“媽媽,等你在這土里面的時候,我也會給你送花儿!”

二,新爸爸

孩子已經四歲半多,上幼儿園學前班。一天下午放學回家后,左等右等,爸爸都不回來,他躺在地毯上開始自言自語地念叨著。剛開始,我還漫不經心地勸他:“今天爸爸可能上班太忙,一會儿就回來了”,但說著說著,計上心來,我決定做一個有趣的試驗!于是,我話題一轉繼續問他:“如果今天爸爸不回來,那咱們就換個新爸爸,好嗎?”,“不行!”,他一臉嚴肅地給予堅決否定。為了确認此表態真否,我又向他重复了几次和上述類似的問題,但得到的答复都是一連串的“No! No! No! ”。于是,我拿出最后“一招”說:“新爸爸有很多玩具–”“ 什么?”,我話音未落,他已仰起詢問的小臉儿,“對!他可以給你買很多玩具”我肯定地補充道,“是不是想要買什么就買什么,想要多少就有多少?”他有些怯怯地望著我問,剛剛還發紅的眼眶立刻轉晴,“是,會送你很多很多的玩具”,我确認答道,“真的很多?A lots of ?!”他興奮地提高聲調,一下坐起來,目光中充滿濃厚的期待,接著“言誓旦旦”地做出決定:“好吧,媽媽,我要新爸爸!”“ 真的不需要舊爸爸了?他走了可就不再回來了”,我追問道,“不需要他了”,孩子似乎已胸有成竹,但過一會儿又反問我新爸爸現在在哪儿,于是我翻出一本相冊,隨便拿了一張前兩年我們和同學聚餐的照片,指著其中一個帶眼鏡的男生告訴他:“這就是新爸爸,他一會儿就回來”。轉瞬間,屋內的空气活躍起來,孩子走來走去,念叨著新爸爸。望著他那副變化神速,完全忘卻的表情,我內心涌起莫名的失落感—-

“ 哧鈕”一聲,門開了,我還沒來得及跟先生解釋,這小家伙已如火箭般躥到門前,霎時空气仿佛停滯,但很快他滿臉委屈疑惑地走到我面前,帶著哭腔問:“怎么這個新爸爸和舊爸爸長得一樣?”,此刻,我不知該如何回答他,心想:這下麻煩了!我赶快把先生拉到一邊說明了情況,他嗔怪我搞這种無聊的“試驗”,現在只能一不作,

二不休,向孩子坦白實情。于是先生和顏悅色地勸慰他說:“媽媽剛才是跟你開玩笑,她現在已經向你道歉了。沒有新爸爸,也沒有舊爸爸,你只有現在這一個爸爸!”誰知“哇”一聲,孩子由抽泣轉為嚎啕痛哭,邊哭邊說:“我不要你,我要新爸爸”,“你新爸爸在哪儿?”,先生似乎也受到了傷害,板起臉問他。孩子連忙拿出相冊,找出那張我剛給他看的照片,告訴先生:“在這,這個是新爸爸,他要給我很多很多

玩具”。看來勸說是無用的,怎么辦?干脆將計就計,于是先生對孩子做最后的攤牌:

— “你不要爸爸,那我現在就走了”

—“ 好吧”

—“ 媽媽要不要換新的”

—“ 可以”

—“ 那你一個人在家里等著新爸爸,新媽媽,我們可走了”

—“ 嗯” 孩子默默點點頭。

先生假裝走到門外,下了樓,我也隨后跟出來,還沒邁出几步,門就被打開,孩子從門縫里露出他的小腦袋,認真而關切地說:“媽媽,你的行李沒有帶!”( 不建議效仿。事情過后我和先生做了反思,并幫助孩子樹立了正确的觀念)

三,蝴蝶館

春天來了,孩子即將在幼儿園學前班畢業。放假前,學校為孩子們准備了一次長途旅行—參觀蝴蝶館。

一個晴朗的早晨,兩輛金黃色的校車滿載著歡樂的孩子,家長和老師們,奔馳在通向另一個城市的高速公路上。車窗擋不住孩子們稚嫩的歌聲,笑聲,說話聲;喜悅,興奮蕩漾在每個人眼中,飄洒一路。

快開到一半的路程時,忽然校車漸漸慢下來,停在公路旁。一位女老師領著一個小女孩儿,匆匆上了我們這輛車,一邊給孩子們發故事書,一邊帶著大家不停地唱歌,但我非常直覺地感到,她貌似輕松的表情后面隱藏著極大的焦慮和恐慌。緊接著,老師,司机和少數家長們在兩輛車之間輪回穿梭,上上下下,表情十分嚴肅。一定出事了!—我心中斷定。時間一分一秒流逝,過了很久,依然沒有消息,一位老師難過地不想回答我,我們只有繼續等待。終于,一個家長悄聲說:“剛才那個上我們這輛車的可怜的小女孩,她的媽媽在前面那輛車里,因突然暈蹶而猝死!”

本來陽光燦爛的天空,不知何時已蒙上一層厚厚的陰郁。在這個小城市里,特別是一所學校的老師和家長們,彼此都非常熟悉,親如一家。剛才還是一個談笑風生,健康活潑的人,轉瞬間卻已撒手人寰—-。孩子們一如既往無懮無慮的面龐,与大人們眼中的悲傷形成強烈的對比!

大概快中午時,兩輛校車在警察們的指引下終于開動了,窗外警車上的車燈閃爍不定,格外刺眼。車在高速路下面的一條小道上,朝另一個方向急駛而去。

當我們即將到達醫院和殯儀館時,孩子突然從我身邊站起來,手指向前方興奮地喊著:“ 媽媽,你看,蝴蝶館到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