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美智庫:美台FTA可助台灣與區域經濟整合

【大紀元5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文集華盛頓十日專電)美國智庫「國際經濟研究所(IIE)」的分析報告指出,美國與台灣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產生的整體福利效果不是很大,但更大的意義在於這將有助於亞太其他國家與台灣談判經濟整合事宜。

不過,這項報告也指出,除非台灣先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和對美國的雙邊貿易承諾,包括解決智慧財產權、電信自由化和農產品進口限制等方面的問題,否則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並不打算與台灣進行FTA談判。

台灣今年仍被USTR列在特別三○一報告的優先觀察名單上,日前美國助理貿易代表傅瑞偉也曾公開表示,美台之間應先解決既有的貿易爭議。

IIE最近出版新書「自由貿易協定─美國策略及優先順序」,其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美台FTA的前景。由IIE資深研究員拉迪(Nicholas Lardy)和訪問研究員羅森(Daniel Rosen)合寫的這篇分析報告指出,美台經濟關係的價值不能與雙方獨特的安全和政治關係分開來看。美國從冷戰時期以來在台灣有安全上的利益,美國的台灣關係法對台灣有所承諾。美國作為民主化的鼓吹者,仍將台灣視為亞洲民主化轉型的重要典範。

台灣最近的人權紀錄非常正面;台灣一向都支持美國的安全利益。因此從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角度來看,美國應支持進一步支撐台灣經濟的安排。問題在於美台FTA 是否確實會強化台灣經濟。

拉迪和羅森表示,由於美台之間的貿易目前已相當開放,貿易障礙有限,因此美台FTA對台灣的經濟效益不是很大,甚至有些副作用,對台灣本身或鄰邦的經濟都不見得是全然正面的事。對台灣更有效益的應該是加強和亞洲其他國家整合,特別是中國大陸。不過由於其他國家在中國的政治壓力下不大願意與台灣進行雙邊貿易談判,美台FTA可能有助於提高其他國家與台灣協商的意願。

他們表示,如果美國與很多亞洲新興國家簽署FTA,且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問題阻礙台灣加入區域貿易自由化組織,美台FTA將可部份彌補台灣其他國家有FTA的安排而遭取代的貿易損失,但單靠美台FTA不能完全彌補這項損失,也無法提高台灣的長期經濟福利。

不過,他們也指出,美台FTA更大的意義可能不在於雙邊FTA本身,而在於其帶頭作用。亞太地區其他國家已表明,如果美國率先打破外交上的僵局,先與台灣談FTA,其他國家要與台灣展開經濟整合的談判就會容易一些,而台灣與其他亞洲國家加深經濟整合,將是最有可能長期支撐台灣經濟福利的因素。

這項報告引證三項研究來說明美台FTA可能產生的效益不大。報告指出,依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的評估,美台FTA對美國經濟的總福利只能挹注約二億美元,這和美國一九九七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七‧九兆美元相較,所佔比例微不足道(百分之○‧○○三);對台灣而言,總福利可增加十億美元,佔一九九七年台灣GDP的百分之○‧三。中華經濟研究院將排除非貿易障礙計算在內,得到的估計是美國總福利增加十億七千萬美元;台灣總福利增加二十六億三千萬美元。

另外,學者吉伯特(John Gilbert)的估計則是美國總福利增加七億六千萬美元;台灣總福利增加十億四千萬美元。IIE的報告表示,台灣方面從美台FTA獲益最大的部門將是紡織和成衣業,對美出口將成長三十一億美元,增幅達百分之一百二十六。但台灣紡織品和成衣對美出口的增加,主要並不是因為創造出更多的貿易,而是取代成本較低國家的出口;這種增加一方面可能維持不了多久,另一方面也不見得有利於台灣長期經濟成長和福利,因為夕陽工業會跟新興產業競爭資源,會造成資源錯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