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矽谷生技產業聚落 五年內可能遷徙至台灣

【大紀元6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十三日電)被喻為「矽谷的靈魂」的史丹福研究中心,近來力邀台灣成為合作伙伴,盼共同打造上、中、下游的生技產業王國。科技人評估,矽谷生技產業聚落極可能在五年內陸續遷徙至台灣,為台灣再創經濟奇蹟。

台灣半導體、電腦產業聞名全球,其中,最令許多國際知名研究機構讚歎的特點是台灣具有極快速的量產及市場行銷能力,任何小型創新的科技原型產品研發成功後,台灣產業能在最短的時間,把原型產品予以適當發展、量產、上市。

國家衛生研究院幹細胞中心主任陳耀昌表示,這種能力正如電腦斷層掃描攝影儀器由英國研發成功,卻由美國產業界量產上市一般。台灣在剛研發成功的小型科技儀器的量產上市能力,獨步全球。

繼半導體、電腦產業之後,下一波即將興起的產業是結合生物、醫學、材料、電機、物理、化學、工程、奈米、法律等跨領域的生物科技產業。台灣挾著豐碩科技產業實力,可望順利轉進生技產業領域。

有鑑於此,被喻為「矽谷的靈魂」,一向只與頂尖研究機構合作、身居全球科技研發龍頭的史丹福研究中心(SRI), 為跨足生技產業,近來卻主動力邀台灣成為生技產業合作伙伴,日前SRI 已和台灣的生技中心、工業技術中心在舊金山簽定首次合作協議。

台灣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科技組組長楊啟航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SRI 自認為本身擁有八成的研發(Research)能力、二成發展 (Development)能力,而台灣科技產業界正好具有二成研發能力、八成發展能力。因此,SRI 認為,與台灣的合作,正好可以共同打造上、中、下游威力無窮的生技產業王國。

日前隨同副總統呂秀蓮出訪中美洲的總統府科技委員會委員、台灣大學副校長吳靜雄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台灣科技產業生產製造能力紮實,人才豐沛,未來在生技產業的前景一片大好,這也是為什麼SRI 沒有找日本或中國合作,反而主動選擇台灣之故。

不僅如此,近來華盛頓大學也正與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洽談合作協議,一開始洽談就已觸及技術移轉、智慧財產權、專利權等科技產品量產上市之後,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一系列實質台美生技合作協議陸續展開,許多矽谷生技產業紛紛看好台灣,楊啟航說,許多科技界人預估,矽谷的生技產業聚落可望在未來五年內陸續「遷徙」到台灣,正如當年矽谷把半導體、電腦產業的生產群聚基地「遷徙」至台灣一樣。

吳靜雄、陳耀昌都認為,幾年內台灣可望再掀起一波生物科技產業的熱潮,率先領軍的將是結合生物醫學、生物工程、生物材料的生醫工程產業,接下來生技製藥等產業都可望陸續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