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動態

「先認後寫」在新加坡須三思而行

【大紀元6月21日訊】 前些日子,新加坡教育部兼社會發展及體育部政務部長曾士升宣佈了有意從中國引進一套「先認字、後寫字」的新教學法。本身並不是語言教育的專才,但思前想後,覺得有些想法可以提出來求教於方家。

首先,這套「先認字、後寫字」的語文教學法是在中國試驗的。中國的語言環境和新加坡之間有著極大的基本差別。中國是個單純的語言環境,在中國學府,舉國上下講的都是華語,而且幾乎所有科目都是以華語為教學媒介。也就是說,那套新教學法是在講用純正華語的大環境下試行的。而在新加坡,學校的主要教學媒介是英語,學生除了華文課之外,甚少有機會接觸華文。我們都知道,學習語文,大環境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中國學生每天聽的、說的、讀的、寫的都是華文,要先認字,後寫字可能不是難事。可是新加坡學生平時講一句純正的華語都有問題,總是不到三句就出現語碼夾雜、中英混淆的情況;而且學生在難得有機會接觸、使用華語文的學習環境下,真的能做到「先認後寫」的教學目標嗎?

放目遠眺,美國和中國一樣,是通行語言單純的一個國度。在美國,無論是白人黑人、華裔歐裔,見面就是講英語。可是眾所周知的是,美國的學生素來能講不能寫。如果在美國這樣一個通行語單純的國家教育出來的學生,都會產生這個問題,試問在新加坡,「先認後寫」的教學法真的可行嗎?而且,英文是拼音文字,學寫會比華文來得簡單,只要懂得發音,拼音就八九不離十。如果一個使用比較易寫的通行語的社會都做不到「先認後寫」,一個語碼夾雜的社會能夠對一種更為難寫的語文實行「先認後寫」教學法嗎?

再回頭看看 「認寫並行」的傳統教學法,真的是需要改頭換面的大改革嗎?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是一塊大海棉,吸收能力極強,比起成年人要強得多。小孩子心思單純,心無旁騖,記憶力比大人、甚至比青少年學生都來得強。很多時候,童年時所學的東西跟得最牢,童功所取得的效果也最紮實。如果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我們放棄了這個稍縱即逝寶貴時機,讓孩子們到了生命的較遲階段才開始背字、寫字,所取得的效果真的會更好嗎?真的好到值得大費周章去改弦易轍嗎?

這裡不是要全盤否定「先認後寫」的教學法,只是覺得要移植到本地可能要謹思慎行。在傳統教學法失敗的學生身上,教育部或許可以考慮引進這套新教法。從教育學的角度看,不同人有不同的學習模式,因此當傳統方法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時,新的一套技巧可能會有意想不到收穫。

知道有這樣的一個事件:有一名初出茅廬的老師不懂規矩地發了一份(當時的快捷華文班)中一程度的理解問答作業給一班中三普通工藝班的學生,學生愣住了,問老師:「這是什麼來的?」老師也愣住了。原來他們的教學僅僅要求他們能聽、能說華語,他們已經好久沒看過理解問答這玩意兒了。這群普通工藝班的學生有很多實際上已經喪失讀寫能力(尤其是後者)。當然,這跟他們的教學目標有關係,因為平時本來就沒訓練他們讀寫能力,自然心有餘而力不足。可是這個故事背後也可能隱藏著「先認後寫」教學法全面在新加坡推行的警訊。在教育部決定採用這套教學法之前,或許可以先進一步瞭解這些普通工藝班的學生。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