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晚婚少子 情況嚴重

【大紀元6月2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何天立╱台北報導〕三十一歲的許小姐擁有碩士學歷,三年前結婚至今並未懷孕,在銀行工作的她每天早出晚歸,擔任工程師的先生同樣也全心投入工作,問兩人何時打算添個寶寶,他們笑笑說,不排除加入「頂客族」(意指家庭中有兩份收入卻無孩子 )的行列,不讓照顧孩子的瑣事干擾全力衝刺事業的目標。

 三十五歲的周小姐與男友相戀多年,卻沒有結婚的計畫,她說,兩人非常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急著結婚,是不希望走上愛情的墳墓,至於養兒育女的事,他們覺得先鞏固經濟基礎再說吧!

 你我生活周遭,可能充滿著類似許小姐、周小姐這樣的朋友,也就是結婚年齡越來越晚,不在乎有沒有孩子,然而這樣的情況卻大大衝擊台灣的人口結構,因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將配合內政部與經建會擬定的人口政策,發展衛生教育的策略,希望以「重塑家庭的價值」為宣導主軸,鼓勵大家適齡結婚、生育。

 台灣目前晚婚、少子化的情況有多嚴重?讓數字說話!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統計顯示,一九八○年女性結婚的平均年齡是二十三點八歲,其中二十到二十四歲女性有配偶的比率是五十點三%,二十五到二十九歲女性有配偶的比率是八十八點一%。

 然而去年女性結婚的平均年齡已延遲到二十七點二歲,二十到二十四歲女性有配偶的比率只佔了十點八%,二十五到二十九歲女性有配偶的比率只有四十點一%,顯示目前在適婚年齡結婚者不到一半。

 至於二十到四十歲已婚婦女希望擁有的子女數,短短四年間也產生巨大的變化,希望擁有零到一位子女的比率,從1998年的七%,躍升到2002年的二十%,也就是說,打算不生孩子或只生一個寶寶的比率,在四年間成長了近三倍。

 台灣國健局長林秀娟分析,由於個人主義抬頭,年輕族群希望在經濟基礎穩固後才考慮成家,加上現代婦女對於個人成就的追求,已遠超越在家相夫教子,因此結婚的年齡越來越晚,也由於晚婚,高齡懷孕的比例勢必較過去增加,使適合生育的時間縮短,生育的子女數也有限。

 林秀娟表示,目前每個家庭平均只生一點三個小孩,而每個家庭必須生二點一個小孩才能達到人口替換的效果,以減緩人口結構老化,因此未來宣導的重點將以重塑家庭價值觀念為主軸,強調養兒育女也是人生重要且寶貴的經驗,希望能夠說服年輕族群在適齡結婚、生育。

 國健局婦幼與優生保健組組長蘇淑貞表示,宣導策略是希望鼓勵生育,而目前實行的孕婦產前檢查及產後新生兒代謝篩檢,能收提早發現疾病之效,對提升人口素質也有幫助。

補貼又減稅 就怕你不生〔記者彭顯鈞╱台北報導〕

出生率低、人口負成長之窘境顯己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包括西歐、北歐、日本、新加坡、俄羅斯、澳洲,甚至中國,均面臨不同程度的出生率降低、人口負成長或人口結構老化等問題。

 為了獎勵生育,許多國家提供包括生育補助、生活津貼、托育補貼、產假薪資補貼及減稅措施等措施,在國情不同下,各國獎勵措施也都不盡相同。

 以生育補助來說,新加坡提供生育第二胎者,每年相當於新台幣九千五百元之補助,為期六年,生育第三胎者,每年給付新台幣一萬九千元,為期六年;法國給付補助之期間是生育前六個月至幼兒三歲生日為止,每個月均可獲相當於新台幣五千元之給付。

 以生活津貼而言,在瑞典,十六歲以下的子女均可獲得生活津貼,每月相當於新台幣三千五百元至七千元;在法國,廿歲以下子女可獲得生活津貼,依胎次,每個月可獲得相當於新台幣三千五百元至二千一千元。

 以托育補貼來說,新加坡針對二到五歲之幼兒,由政府提供部分的托兒津貼,新加坡的女性公務員在生產後,可享有每年五天的特別照顧假;日本則實施育兒休假制度、再僱用制度;在法國,政府給予三至六歲的子女,每個月相當新台幣五千元之托兒補助。

 以產假薪資補貼而言,新加坡透過企業,給予生育第三胎者八週之產假薪資補貼,最多不超過新台幣卅八萬元;日本則保障育嬰留職停薪假之權利;法國規定產假期間按全薪補貼,最高相當於每天新台幣二千元。

 另以減稅措施比較,新加坡對於生育二個以上子女的家庭,提供高免稅額及特別扣除額;日本於2000年初提出一千二百億日圓育兒減稅方案;在法國,生育補助、每月生活津貼、育兒及托兒補貼皆不須繳稅。

 此外,2000年時,新加坡生育率仍未有起色,新加坡官方成立「鼓勵生育委員會」積極推動第二階段獎勵生育措施。隔年,新加坡政府進一步實施「嬰兒紅利」措施,凡是2002年4月以後出生的子女,政府給予包括現金禮物及相對儲蓄作為獎勵生育的措施。

 在澳洲,政府自今年7月1日起,調高生育補助金,由五百澳元提高為三千澳元,相當於新台幣七萬元。

 各國的地方政府為了提升生育率也各出奇招,俄羅斯南部小城艾托賓斯克,當地政府提供給與政府簽約的婦女一套住家,只要他們符合在五年內生三個小孩的條件。

 在意大利南部山區小鎮柴爾索西莫,每個有新生命誕生的家庭,皆可獲得二千五百元美金以資獎勵。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