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李顯龍:銳意創新還是蕭規曹隨?

【大紀元8月12日訊】(亞洲時報記者江雨航8月12日報導)在新加坡剛剛公佈的過渡內閣名單中,李顯龍似乎是有意淡化李氏皇朝主政的印象。但不少析析家都認為,從李顯龍所提交的新內閣名單顯示,李將繼承和延續吳作棟政府的政策。未來新加坡是否有能力再次自我改造,以面對全新的全球化時局,將考驗李顯龍的領導能力和其視野觀。

隨著吳作棟卸下總理職,李顯龍接任新加坡第三任總理,標誌著新加坡權力交接已經步入第三代領導新紀元。從李顯龍所提交的新內閣名單顯示,李將繼承和延續吳作棟政府的政策。

除了寥寥幾個新面孔,李保留了多數舊閣員擔任主要內閣成員。新加坡的新權力中心可說是,換湯不換藥。至少短期內,新加坡看來不會出現重大的改變。在這過渡內閣名單中,吳作棟被委為國務資政、其父李光耀擔任內閣資政(但英文職位名稱改為 Minister Mentor,即導師或顧問部長)。吳作棟在內閣名單中排名第二,名份僅次於總理,但高於李光耀;這顯示李顯龍有意淡化李氏皇朝主政的印象。

新內閣換湯不換藥,但這不表示李顯龍將蕭規曹隨。現年52歲的李顯龍委任第二代領袖,陳慶炎(64歲)和賈古瑪(65歲)“暫時”職掌兩個副總理職。這表示李顯龍需要一段時間物色本身的副手人選和第四代的接班人。可以預見,李顯龍非常有可能在短期內改組內閣,從新確立本身的領導班子,勾畫新加坡的新愿景。

由新加坡政府控製的新加坡報業控股最近展開的電話調查結果顯示,僅有8%的抽樣調查人士將國家更開放及更協商視為新總理的首要任務。但在新加坡,這個患上“政治恐懼症”的社會,很少人愿意說出真心話,特別是會“留下線索”的電話調查。

眼前新加坡人雖對經濟開始複蘇感到安慰,還沐浴在國慶日的氣氛中,但整個新加坡的政治氣氛還在緬懷吳作棟的親民作風。換言之,許多新加坡人確實擔心李顯龍領導作風將會比吳作棟來得強硬。李顯龍向來給新加坡人的印象是,作風嚴肅和強硬。

對於這點,吳作棟看來已經作出安排。去年新加坡國慶日,吳作棟罕有的對李顯龍的領導作風作出批評,要求李顯龍“展現親和力”。當時李顯龍被迫承諾,就任總理后,將會“親民”。

此外,吳作棟政府還成立重造新加坡委員會,並於今年接納其60項建議,其中包括有限度打開議論空間、鼓勵學術界研究政府政策、有限度方便社團注冊等限度開放政策。因此,一般相信,或許李顯龍的領導作風將會“強硬”,但會受到吳作棟的這些安排所製約。

對於新加坡能否走向民主參與政治,目前沒有一名政治分析家感到樂觀。換言之,就政治面而言,將來不會有個全新的新加坡。但就新加坡政府對本身所定製下的愿景要求和回應全球化挑戰的需要,新加坡或將無可避免的走向改革開放,以造就蓬勃的經濟發展條件。

新加坡資源匱乏,在60-90年代刺激新加坡經濟增長的勞工密集工業已經遷離新加坡,資本密集、高科技工業也有撤資的現象。為了競爭求存,新加坡必須力爭上游,重新度身定做其國際經濟競爭定位,吸引人才,提升經濟價值鏈,發展所謂的知識經濟。目前,生物醫藥、資訊科技、工程、化工和電子是新加坡政府所注重的五大領域。但要將這五大領域發展成為究發中心,人才將是不可或缺的因數。吳作棟就曾強調,新加坡要成為國內外頂尖人才的匯集之地。

新加坡吸引海外人才措施可謂是出盡法寶,確實吸引了無數海外人才就業。但其本土專業人才流失也非常嚴重。今天的新加坡已經是一個高度流動性的社會,人才來,人才往,若新加坡有意留住他們,就得“發展成一個有活力和樂趣無窮的世界級家園”,吳作棟語。

問題是,新加坡政府家長式的統治方式是“人才”對新加坡敬而遠之的重大障礙。吳作棟政府深明此理,已經作出限度開放。

但目前的“人才”對自由社會要求日高,願不願意放棄威權統治,李顯龍都需要領導新加坡回應時局。因此,一般預料,未來的新加坡面貌將會呈現李顯龍的領導作風和新加坡應對全球化挑戰所產生的互動結果,在父權統治與開放之間徘徊。未來新加坡是否有能力再次自我改造,以面對全新的全球化時局,將考驗李顯龍的領導能力和其視野觀。

如果說第一代領袖李光耀創造了新加坡經濟奇跡,第二代吳作棟為獅城經濟銜接上全球化軌道,那麼李顯龍所將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領導新加坡這個高度流動的環球城市,在暗流洶涌的全球化時代中,更上一層樓。俗稱創業易,守業難,李顯龍能保住“李氏皇朝”的光環嗎?全球正拭目以待。(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