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麻醉醫師荒 手術風險高

【大紀元8月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根據台灣麻醉醫學會的統計,台灣麻醉的相關死亡率為十萬分之十七,為日本的十七倍,主要與台灣麻醉醫師人力嚴重不足有關。

  麻醉醫學會會長王志中表示,國內麻醉醫師一年的服務量,是先進國家的二、三倍,有時一位麻醉醫師甚至要同時照顧十床的病患,簡直拿病人的安全開玩笑。

  他說,麻醉醫師站在醫療的第二線,由於民眾較沒有機會直接與麻醉醫師接觸,也不會做太多要求,因此很多人開刀前,會去拜託外科醫師,但卻從不會想來拜託麻醉醫師,可見民眾多麼不重視麻醉醫師。

  此外,由於麻醉醫師的好、壞,對醫院的「業績」不會產生直接影響,使得醫院也相當忽略麻醉醫師,長期以來惡性循環的結果,使得不少醫院不是招不到麻醉醫師,就是不足額。

  王志中進一步指出,目前台灣執業的麻醉專科醫師有六百廿四人,離一位麻醉師同時照顧二位病患及每年服務一千位病患最低標準所需的一千位尚有一段差距,人力不足的結果,使得台灣平均每四萬人口只分配到一位麻醉醫師,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的平均二到三萬人口,可分配一位麻醉醫師。

  另外,台灣麻醉醫師每年平均的服務量為一千五百到一千七百人次,其他先進國家則為五百到八百人次,我國工作量明顯是其他先進國家的好幾倍。

  長庚醫院麻醉部主任呂炳榮表示,麻醉醫師工作量超重,直接衝擊病患的安全。臨床上病患麻醉出問題,有一半以上為人為因素所引起,而在人為因素當中,技術不良佔極少數,大部分與麻醉師太累、趕場、不在病患身旁照料有關。

  令人憂心的是,醫院總額制度的施行,讓麻醉醫師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王志中表示,過去醫院對麻醉醫師本來就不重視,有些還讓麻醉護士執行麻醉工作,醫院總額實施後,受到排擠的影響,麻醉醫師將更為弱勢,希望相關單位能重視此一問題,將麻醉專科醫師列入醫院重要評鑑,並成立麻醉品質監控單位,監控各醫院麻醉服務品質。

衛署:擬調薪資架構 吸引人才

〔記者何天立、魏怡嘉╱台北報導〕針對台灣麻醉醫學會反映,國內麻醉醫師人力嚴重不足的問題,衛生署官員表示,近期將會與該學會討論有關麻醉專科醫師人力不足的問題,期待未來透過合理的薪資架構,吸引醫學系學生選擇麻醉為專攻領域。

  衛生署也表示,國內醫療環境中,確實需要有更多麻醉醫師加入服務行列,也希望該學會能提出相關的規劃。

  至於健保總額制度的實施及給付偏低的問題,健保局官員指出,健保給付均有一定的根據及計算基礎,如果認為給付有不合理之處,可在支付標準委員會中提出討論。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薛瑞元進一步說明,由於麻醉工作與外科手術同時進行,供給面通常是由外科主導,在現行健保財政吃緊的情況下,並非增加健保給付,麻醉醫師就能雨露均霑,換句話說,增加健保給付的誘因有限。

  他認為,未來不排除由市場機制調整麻醉醫師的薪資架構,例如以支援或兼任小醫院麻醉醫師的方式,只需一半的工作量就可得到和大醫院相同的薪資,而大醫院可能因為麻醉醫師逐漸流失到小醫院,因而提高麻醉醫師的待遇,以吸引新的醫師投入麻醉領域的工作。

  至於外科醫師及麻醉護士執行麻醉業務的問題,薛瑞元指出,必須界定清楚哪些情況必須由醫師處理,什麼情況則可由護士處理,現行手術量全交由麻醉醫師,以目前的麻醉科醫師能力,可能無法消化處理,因此應以民眾為出發點,從現實面思考此問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