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管制二氧化碳排放 台灣壓力大

【大紀元1月1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曾慧雯╱台北報導〕京都議定書預定在今年2月16日生效,經濟部表示,台灣在第一階段雖無排放溫室氣體的減量壓力,卻很有可能被列入第二波要求減量的目標,未來台灣將積極建置盤查排放量的技術與資料庫。

經濟部表示,台灣並非京都議定書所列的三十八個國家,因此在第一階段並無減量的壓力,也還沒訂立溫室氣體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模式。

經濟部目前尚未對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大的鋼鐵、石化等產業進行投資管制。不過,由於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佔全球近一%,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經濟部工業局判斷我國很有可能被列入下一波要求減量的目標。

為因應京都議定書即將生效,工業局表示,將輔導廠商建立可被驗證的國際溫室氣體管理系統、鼓勵廠商引進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技術及設備、建立廠商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建立國內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制度、輔導產業實施清潔生產等。

此外,工業局也將引導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加速推動發展能源依存度低的資訊、通訊、半導體、污染防治、醫療保健、特用化學品與製藥、航太、消費電子、高級材料,以及精密器械與自動化工業等十大新興產業,同時提供租稅獎勵、融資優惠、技術與產品開發輔導等。

工業局強調,台灣現階段還在尋求經濟發展,因此目前尚未訂出總量管制,不過台灣會積極建置盤查排放量的技術與資料庫,以免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懷疑台灣配合的誠意。

聯合國秘書長是在去年11月18日宣示,規範三十八個工業化國家與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預定在今年2月16日生效,預料此公約將對全球工業競爭力產生深遠影響,且一個以碳管制為考量的市場也開始成形。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