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海洋觀測 應加把勁

【大紀元1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四面環海的台灣名列全球廿大漁業國之一,擁有的海洋生物種類超過全球的十分之一,過去投入海洋科技的研究卻嚴重不足,昨日在第七次全國科技會議中,學界建議籌建一艘兩千噸級的研究船,協助建立「台灣海域固定觀測網」,並將國家海洋中心併入國家實驗研究院,不但有助提升台灣海洋科技研究水準,也有利於應用到颱風、海嘯和地震研究。

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陳汝勤指出,南亞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嚴重傷亡,若南亞有適度的海洋和地震觀測網,死傷數字不會這麼驚人,台灣有島內的地震觀測網,四周海域的觀測網卻有待建立,相關部會雖各有一些海域調查資料,卻缺乏專責單位整合。

國家海洋科學中心主任劉家瑄指出,經分析統計,各部會的海洋調查重複投資高達二十%,亟待重整,建議成立「海洋資料整合計畫」,先設一個虛擬中心整理,待未來海洋專責機構設立後,便可有效統合海洋研究的探測資料。

海洋學界並反映,台灣唯一的海洋研究船「海研一號」使用了二十年已老舊不堪,八百噸級的噸位也不足以應付更進一步的海洋探測,一年共兩百五十天的船期,有將近一半的申請案都排不到,他們期盼規劃十年內能逐步建立研究船隊,優先建造兩千噸級的多功能研究船,除了日常探測調查,在海難救災亟需現場資料時也可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