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漫談泰納獎新科桂冠藝術家傑瑞米˙戴勒

【大紀元1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鼎堯台北特稿)慣以多重媒材來呈現主題的英國藝術家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去年冬天成為英國當代藝術界最大獎泰納獎(TurnerPrize )眾望所歸的二00四年得主。戴勒同時是台北雙年展「在乎現實嗎?」的參展藝術家,代表作之一「歐格里夫抗爭事件」現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展期至一月二十三日。

泰納獎的評選向來以具爭議性、不按牌理出牌聞名,因此會選出受到藝評、大眾、賭盤、甚至是同儕藝術家一致看好的戴勒,確實是不常見的情形,英國《衛報》甚至以「空前(unprecedentedly)」來形容戴勒的獲獎。

戴勒的得獎作品是以錄像為主的裝置藝術「記憶的桶」,影像內容是他在德州的旅行紀錄。戴勒當時的行程包括參觀美國總統布希常去的咖啡店、觀察布希家鄉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訪問一名大衛教派鎮壓事件後的倖存者,影片最後則是以一大群蝙蝠由洞穴中飛出,佈滿黃昏時分的天空作結。

由於泰勒獎決選時正逢美國總統大選,戴勒特別強調,「記憶的桶」並非反布希的作品。但先前英國《第四頻道》為戴勒拍攝個人簡介時,他也以一番話為觀者預留想像空間:「最好是不要解釋每件事。我寧願有一些謎。」

現年三十八歲、畢業於倫敦大學科陶德藝術中心藝術史研究所的戴勒坦承,自己缺乏傳統藝術才能,「不會繪畫和雕塑」。他習慣以親身參與的方式去創作,紀錄自己與他人合作的過程,最後以影片、訪談文稿、檔案和官方文件一類的形式發表,意在以多重面向呈現單一事件。

戴勒經常以不同的身份創作,曾在各式各樣的藝術專案擔任策劃、製作人和導演。他出身倫敦,並以倫敦為創作基地,卻喜歡以邊緣題材、草根文化、或遺落的歷史片段為創作主題,論者認為他不帶有倫敦的時髦味,但易為大眾接受。

戴勒於二00一年發表的「歐格里夫抗爭事件」,可能是最能代表他創作精神的作品。他為此作品籌備三年的時間,找來數百位礦工和警察,重演一九八四年全國礦工工會罷工中的暴力衝突事件。事後他將重演的紀錄影片、相關訪談、剪報、歷史文件和照片一併展出,刺激觀者由多個不同角度思考。

持正面意見的藝評認為,戴勒一貫以溫和且富智慧的手段碰觸政治議題,非教條式的作品能引人思考;但也有少數人指出,戴勒的作法「噁心而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