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塑正名 越走越旺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中興╱專題報導

這是1957年台灣塑膠公司高雄廠聚氯乙烯(PVC )產品出貨時,用「黃牛」來運貨的實況,如今,台灣黃牛已被瑞典進口的SCANIA拖車頭給取代,但當年的黃牛,卻成為今天台塑人不朽的回憶。

台塑第1座工廠,位於高雄市中山三路,緊鄰高雄港,這一車車載著一袋袋PVC塑膠粉的牛車,準備開往港邊裝船出口;沒有現代卡車轟轟然的引擎聲,這些精壯的牛隻依然顯得意氣風發,台塑50年歷史的功勞簿上不僅有牠們的一筆,同時也見證了台灣經濟如何創造奇蹟。

從黃牛到拖車頭的50年間,台塑企業資本額,從新台幣500萬元擴增到2003年的集團總資本額4186億元;生產線由日產PVC粉4公噸小工廠,蛻變為橫跨能源、石化、塑膠、醫療、紡織、生技、電子等領域的跨國企業,當年超迷你的小工廠,如今變成全球最大的石化集團之一。

2003年時,台塑20多家關係企業海內外資產總值達1兆6113億元,1年營業總額8838億元,佔我國國內生產毛額(GDP )的9%,稅前盈餘906億元。今年受惠於油價上漲,盈餘更上看1600億元,並擁有台塑、南亞、台化、福懋、台塑石化、南亞科技等6大上市公司,員工總數超過7萬5000人,這樣只有一個字眼可形容:巨人。

事實上,最早的台塑企業並非以「台灣」為名,1954年台塑董事長王永慶所創始的台塑公司,中文名稱是「福懋」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Formosa Plastic Co. );當時企業使用「台灣」這個字眼,還心存疑慮,但台塑董事長王永慶認為:台灣就是台灣。

3年之後,王永慶向經濟部重新申請公司登記,中文名稱改為「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塑」之名其實是在公司設立3年之後才形成;台塑堪稱是台灣第1個搞「正名」的企業。

剛起步的台塑,營運並不順利。原因是當時台灣根本沒人知道什麼是塑膠;那時候菜市場拿來包豬肝的材料是荷葉,塑膠袋是什麼東西,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木材仍是門窗建材的主流,用塑膠根本沒人想過。

於是,即使1天只有4噸產量,台塑產品依舊滯銷到爆倉。

但台塑卻能從這樣的環境中,反向操作,一口氣將日產量提升10倍,然後打開外銷的市場,再回頭養活工廠;當年大概沒有幾個人能想像,當初這家搖搖欲墜的小工廠,今天會變成一方之霸。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