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菁英修煉

絕跡國粹 皮影戲進駐香港校園

【大紀元3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導)「雙手托出千秋將,孤燈照出萬古人」,是對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皮影戲的生動描述。起源宋代的皮影戲是中國最早的戲劇表演,透過燈光將人物的影子呈現在簾布上,配合對白、甚至彈拉唱,講述歷史故事和寓言啟示,煞是熱鬧精彩之餘,又富人文精神。但近年來因傳統技藝後繼無人,觀眾日少,中國皮影戲發祥地──陝西華縣的皮影戲已瀕臨絕跡。不過,對於兒童而言,這小小影窗卻是童稚心靈的大戲場。近年來香港學校將皮影戲引入校園,寓教於學,收到不錯的成效。

位於將軍澳區的天主教鳴遠中學,3年前將中國傳統文化引入學校,增加學生對中國文化精髓的認識。除了教導學生製作風箏和表情各異的京劇臉譜、學習傳統水彩畫之外,也是較早將皮影戲引入教學的香港中學之一。他們去年請來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的專業皮影師傅黃暉,教導中二年級學生參與製作和演繹皮影戲,經過兩個多月的訓練,已經能在上星期五該校舉辦的中國文化藝術日活動中演出「東郭先生」、「愚公移山」等傳統寓言故事。

傳統技藝提昇刻苦精神

「小朋友較接受視覺教學,透過戲劇輔助教學,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負責選取中國文化課課外活動的呂斌老師說,通過實習和具體操作,可以加深學生們對中國戲劇乃至傳統文化的認識。她又說,有學校可以選修粵劇課程,但他們發現皮影戲更能訓練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由於傳統技藝訓練需時,講究技巧,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幕後表演的女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與記者姐姐分享心得。中二學生黃婉儀解釋用兩手抓住竹竿操作公仔的難度:「別看它表面很簡單,操作起來可難了,拿起來很重,而且要學得像,要練習很久。」另一位中二生周潔凝說:「最難的動作就是跑,要幾個人一起配合,才能成功。」呂老師補充說,因為師傅要求嚴格,錄製人物對白需要多次翻錄,有女同學覺得太辛苦,當場哭了出來,但事後也知道技藝的艱辛,一招一式都需要長時間的磨煉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在日常學習中也肯吃苦讀書。「在合作過程中,他們也學會體諒他人的感受,以及師傅的辛苦。」



學習傳統文化,最重要是好的師傅。來自湖南的黃暉說,傳統技藝起碼需要2到3年的訓練,但要學生們早些上手和增加學習興趣,他們多採用動物皮影戲作表演項目,相對簡單有趣。除表演會採用湖南帶來的牛皮公仔外,學生學習時就改為用硬膠皮製作。雖然一星期才上兩堂,他教起來一點不馬虎,還請來國家一級皮影師傅李建新助陣。兩個月出師後,學生表演時,還真像那麼回事。

傳統皮影戲講究動作美、繪畫美、彫刻美、演唱美,以色彩象徵人物性格,多用鮮艷的紅色、黃、金、黑、銀等,紅色臉代表忠義,如關公﹔黑色臉代表鐵面無私,如包公等。皮影戲雕刻則分透雕和半透雕兩種,唱腔則採用各地唱腔,務求馭物以靈,訴說人間故事。◇#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