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休閒

神祕阿里行﹙五﹚

牧區的傳統婚禮

聽洛桑說,此地的婚禮還保有傳統的習俗,有著根深蒂固的宗教觀念,他們婚禮的儀式和意識,既有藏傳佛教的影響,又有原始苯教的遺留。一場婚禮,大體要經過定親、迎親、成親三個過程,定親時,男方的代表,來到女方的家,待嫁姑娘必須找一個地方迴避,起居室裡擺著她平時穿戴的衣服、首飾,表示她也參加了這場決定終生大事的儀禮。男方代表在姑娘的衣袍前獻上潔白的哈達,斟滿青稞酒和酥油茶,並且撒一些麥粒和青稞粉以示見面。然後向姑娘的母親獻哈達和錢幣,意即所謂的「餵奶錢」,也就是台灣所稱的「聘金」。這是對母親生育、撫養女兒的酬謝,假如母親收下這筆錢,表示同意將女兒嫁出,雙方就恭請咒師和卜卦師擇定吉祥時日舉辦婚禮。

迎親當天,馬隊陣容龐大,每匹馬的脖子繫上哈達,騎手們穿著各色的服裝,長衣大袖,腰繫絲帶。馬隊出發前,先繞村一周,村裡以及村外來的客人,人山人海夾道慶賀,所有的人用莊嚴的聲音齊唱起來,起音低,好像地底下發出來的,接著聲音漸漸高起來,渾厚的聲流在村裡繚繞旋迴。迎親隊伍,到了女家門前,領頭的代表人唱一段話,然後叫人搬走一塊早已放好的黑石頭,黑石頭代表邪惡,首先應把邪惡搬走,接著領頭又唱一段,叫人擺上一塊白石頭,白石頭代表吉祥,應該讓吉祥永存。

整隊人拴好馬,開始進屋,看見新娘時,領頭的唱一段吉祥話,完後迅速把一支彩箭插在新娘腦後的衣領上,表示愛情的箭已射中了她。領頭再唱一段,把一塊「靈魂玉」掛在她的脖子上,代表新娘的靈魂已被拴住,別人再也奪不走。然後牽出一匹有孕的白母馬,讓新娘騎上,離開娘家。這時,新娘開始哭嫁,哭嫁並不哭,而是娓娓地唱歌,那些歌詞是早就編好的,每個待嫁姑娘都能背誦。路上,見了背水的人要獻哈達,見了背柴的人也要獻哈達,因為有了水和柴,未來的日子不用愁了。假如是鋤草季節,鋤草婦女要獻給新娘一束嫩苗,假如是秋收季節,割麥的姑娘要獻給她一把金穗。隊伍經過牧場,擠奶的牧女便奉送一碗鮮奶,沿途遇到白髮老者、喇嘛,都是吉兆,領頭代表須主動上前請他為新娘祝福。

到達男方的村寨前,路上設有幾處的歡迎酒站,當新娘來到第一道酒站,歡迎者載歌載舞,同時獻上哈達和青稞酒,新娘用無名指彈酒三次,敬神、天和地,經過三至五道酒站,熱熱鬧鬧地來到男方門前,而大門是緊閉的,此時女方的送親代表,會大喊一聲,然後把門踢開,進入院內。新娘在眾人的擁簇下,登樓進入典禮室,新郎和他的父母,只能坐在墊子上微笑歡迎,不能起身迎接,這是為了壓住男方的福運不被跑掉,假如他們稍稍起身,福運就會跑到女家去了。主人和客人,迎親者和送親者,按一定的例規就坐,每人面前都擺著茶碗和酒杯,先送上乾牛肉和乾糌粑,新郎和新娘各吃一點,意味著農業和牧業的各自豐收。再捧上無鹽之麵條,象徵著福壽連連,新郎新娘各吃半碗,然後再吃人蔘果飯,表示相親相愛。新郎新娘倆人各抓幾粒,撒向四方,拜祭神、天、地,以示祈福。嫁妝總是晚於新娘抵達,送禮後,主客一群人,登上平台屋頂,舉行插旗典禮。——茫茫西藏路——@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