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聞

新片《世界大戰》具預言性

禁評更撩人 原作家威爾斯夢歷科幻成現實

【大紀元6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竹思紐約報導)23日晚在紐約首映、29日在全世界放映的巨片《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由於製片公司對情節的刻意保密,更引起影迷的期待,也招致各國媒體影評人的群起而攻。

禁評廣遭媒體抨擊

據悉,派拉蒙製片公司要求世界各國受邀14日首睹此片的電影評論人,簽下協議,同意不在下週三的正式映期前對此片發表評論。

這一措施惹惱了這些媒體人,《紐約時報》一專欄作家23日亦發表諷刺詞,表達無奈的心情。德國的影評人尤其反應激烈,有些人拒絕在協議上簽字,無所顧忌地仍然發表了影評,有些人則就此事開始了對派拉蒙製片公司的口誅筆伐。德國影評家地特金(Andrea Dittgen)宣稱,「我們知道禁評影片在美國是正常現象,但這在德國是前所未有的,我們無法忍受。我們相信這違犯基本的言論自由和德國的法律。」

影迷們其實並不太關心影評家們的「酸葡萄」情緒,反而對這些總是能對所有影片先睹為快的人受到「懲罰」,感到有些幸災樂禍。也不用東找西看介紹了,大家就盼著正式上映的那一天。

真實得引起恐慌

繼1953年以來第二次被搬上大銀幕的《世界大戰》,是根據著名天才科幻小說家威爾斯1898年的同名經典小說,由湯姆‧克魯斯自組的製片公司與派拉蒙、夢工廠合作翻拍,講述火星人入侵地球觸目驚心的情況。

目前的科技製作水平早已今非昔比,但據導演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介紹,本片重點不是放在外星人襲擊的恐怖效果上,而是講述了一個家庭面臨災難表現出的巨大勇氣,危險之下親情的細微變化傳達了人類對生的渴望,那種生存的力量在驚悚氣氛下體現得更充分,危險中見親情。

1938年萬聖節,《世界大戰》的廣播劇版本在美國電台播出,把原來故事的發生地點英國倫敦改在了美國新澤西州,曾引發全國恐慌。因為演出逼真、精彩,當時許多民眾相信廣播電台不會騙人,外星人確實入侵過地球,而且他們一直生活在人類中間。

科幻乎?預言乎?

事實上,傑出的科幻小說家威爾斯在十九世紀描繪的許多事情,後來多少都成為了現實。如《世界大戰》中的「熱線」與後來發現的激光相似,他的「黑煙」也與後來用於戰爭的毒瓦斯相當;小說所描寫的大規模殺戮場面也終於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變為現實。

其短篇科幻小說《陸戰鐵甲》預言了裝甲坦克。《太空戰》(The War in the Air,1908)中,他預見到飛機將用於戰爭。在《獲得自由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1914)中,他成了「原子彈」一詞的發明者,他所描寫的原子彈爆炸情景與後來的實際情形十分相似。

《莫羅博士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1896)中的莫羅博士發現,對動物施行外科手術,對動物的肢體進行移植,對動物的大腦進行改造,就可以製作出一種半人半獸、會說會讀,也能從事一些勞動的「獸人」。使人聯想到現代的基因工程、「克隆」等。

在《昏睡百年》(When the Sleeper Wakes,1899)中的一個社會,印刷圖書被與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錄像帶類似的媒介所取代。在威爾斯的烏托邦小說裡,現代詞彙「生態學」一詞就頻繁出現了。《月球上的第一批人》(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1901)描述兩個地球人駕駛飛行球體登上月球後受到月球人追捕的驚險遭遇。作者對於月球表面奇幻景色的描寫與現在人類登月後發回的照片不無相似之處。

看看今天人類社會的發展,重溫與反思威爾斯的創作,不禁使人瞠目。他不僅是一位多產作家,還可說是一位預言家。然而,威爾斯一向聲稱自己「不想預言甚麼」,他說自己的創作靈感來自夢境。或許他的元神一定常在夢中,坐著時間機器(威爾斯於1895年寫成《時間機器》一書)到各個時空漫遊,夢醒時分再將所見所聞整理成書發表吧!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