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新聞

廣州人好吃聞名天下

【大紀元8月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一日電)中華民族是一個最講究吃的民族,個個會吃,人人善吃,但是把中華民族「吃的文化」發揚光大至最高境界的,非廣州人莫屬。在廣州,吃不僅是一種生存的本能與需要,而且被昇華為一種技巧、一種藝術。

  中新社報導,「食在廣州」名不虛傳,廣州人愛吃的特點在每人平均用餐開銷這一重要指標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據調查,廣州居民人均用餐支出達一千七百五十四元人民幣,明顯高於中國其他大中城市。比起第二、三位的上海市和北京市均高一點六倍,比居末位的哈爾濱更高出十九點一倍。目前,廣東省恩格爾系數平均在百分之四十左右,也就是說,吃的開銷目前佔居民家庭支出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一個普通的廣州人能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花在吃的活動上面。從早茶的蝦餃燒賣開始,可以從容不迫地過渡到午飯;然後不著痕跡地轉入下午茶,再長驅直入到晚飯,最後一路「勢如破竹地」吃到宵夜,二十四小時吃不停歇。

廣州人的吃湯藝術,已發展成了一種帶有濃鬱當地特色的文化,即使沒有名貴的湯料,單是幾個小時的煲煮,也足以讓湯變得香厚醇鮮。

廣州人對吃的潑辣與大膽早是聞名海內外,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上跑的除了汽車都可以入廣州人的食譜。麻雀、鷓鴣、穿山甲、蝙蝠、海狗、鼠、貓、狗、蛇、猴、龜……超過一千種材料可以變成桌上佳餚,甚至不識者誤認為螞蝗的禾蟲,亦在烹製之列,而且一經廚師之手,頓時就變成異品奇珍、美味佳餚,令中外人士瞠目結舌,驚訝萬分。

在中國各地因每年都發生數起蝗災而採取措施滅蝗之際,廣州人則張開大嘴以吃的獨特方式加入到滅蝗大軍之中,廣州人每天可吃掉數萬隻蝗蟲。

近年來,在少吃動物多吃植物的飲食潮流中﹐廣州人的愛花傳統更加發揚光大,人們食用各種各樣的花卉,食花之風在廣州興盛起來,尤其在經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洗禮過後的廣州人更是把健康作為吃的第一要素。

如今的廣州人不僅是好吃敢吃,而且變得更會吃了。「吃要吃出健康來是廣州人」現在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綠色食品成為時下廣州人的最愛,在一些超市,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消費者對標有無公害、無污染的蔬菜、雞蛋等食品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