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經建會通過水旱田利用及調整產業計畫

【大紀元1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六日電)行政院經建會委員會議今天通過農委會陳報「運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辦理95年度「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及「調整產業或防範措施實施計畫」案,同意核列145億5370萬9千元,以降低經貿自由化下的農業衝擊,進而開拓國際市場,增加農民收益。

經建會表示,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後,雖使國內農業面臨國際化競爭及產業轉型壓力,但也是農業轉型的契機。另因應加入WTO開放稻米進口,國內稻米必須調整生產朝向供需平衡,並協助削減台灣農業境內支援 (AMS)20%。

因此,農委會依據「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第4條及第8條規定,研提95年度「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及「調整產業或防範措施實施計畫」,藉以降低經貿自由化對台灣農業衝擊,以增加農民收益。

經建會指出,「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是為了因應加入WTO,加速調整稻米、雜糧、契作甘蔗等政府保價作物生產結構,對於調整生產的農田,持續輔導輪作、休耕,以達維持稻米供需平衡、降低農業境內支援及維護農田生態環境等目標,這項計畫95年度預算金額為120億9200萬元。

「調整產業或防範措施實施計畫」主要為提高國產農產品競爭力及營造有利之競爭環境,採取相關防範措施,以降低加入WTO後農業受損程度,同時藉產業結構調整措施改善農業產業體質,提升經營效率,以維護農業生產環境及農業永續發展。

這項計畫包含水果、稻米、漁業、養牛、養豬等12項產業結構調整計畫,以及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建構動物防疫及畜產品安全衛生預警體系計畫,並加入世貿組織強化植物有害生物防範措施計畫等。

另為提高農地使用效率,「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有關推動輪作休耕方面,除辦理翻耕、種植綠肥、景觀作物外,經建會請農委會推動種植能源作物;至於休耕管理、與保價收購關係、建立循環休耕制度等問題,亦請農委會進行通盤檢討研擬對策,依WTO香港部長會議決議內容並等後續新回合農業談判決議明確化後,儘速研議陳報行政院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