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今年台灣平面顯示器產值將較去年成長18%

【大紀元1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一日電)隨著終端產品需求擴增帶動整體平面顯示器產值比預期增加,年中大型TFT LCD 面板平均價格也微幅上升,加上年底需求旺季,廠商的產值表現不錯。工研院 IEK-ITIS計畫認為,2006年3G手機、大型LCD TV等需求增溫,有效帶動產量和產值,預估台灣2006年產值較2005年增長18.2%。

至於在中小型 TFT LCD面板方面,高階手機市場逐漸使用中小型TFT LCD面板,手機市場的TFT LCD面板將逐漸取代彩色STN面板,而各TFT LCD面板廠為了經濟切割,已逐漸將3代或3.5代以下面板產能轉換為生產中小型 TFT LCD面板生產為主,所以2005年的成長快速,也帶動2006年的產值成長25%。

工研院IEK-ITIS計畫 (經濟部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畫)分析,2005年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產值比2004年成長56.7%,主要是MP3播放機市場盛行及手機次面板採用所致;估計2006年OLED面板產值將比2005年成長約 25.5%。由於OLED面板市場未來將進入主動矩陣OLED產品,預期主動矩陣OLED產品將進入手機面板的應用而大幅成長,產品生命週期也將進入成長期,OLED面板市場將逐漸蓬勃發展。

關鍵零組件方面,液晶顯示器的玻璃基板由於2005年全球廠商積極設置玻璃熔爐,對於 TFT LCD次世代線(5~7代)不斷投資,解除玻璃基板的供不應求。

IEK-ITIS計畫指出,2005年彩色濾光片因台灣的面板廠逐漸採取內製策略,影響到專業製作的彩色濾光片廠,但目前4.5代、5代廠的彩色濾光片自製良率有待提昇,因此外購彩色濾光片的需求量仍大,但未來大型面板製作逐漸走向內製的趨勢,將壓縮到專業彩色濾光片的成長。

偏光板產品主要供應本土 TFT-LCD市場所需,由於台灣市場需求強勁,外銷比例仍低,在2005年由於單價逐漸下滑,以至於產業利潤不復以往且上游材料恐有缺貨危機,因此台灣面板廠開始透過垂直整合重要關鍵零組件的方式來降低材料成本及掌握材料供貨來源的最終策略。

台灣偏光板廠商為增加利潤,也開始將產品銷往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面板廠,來分散市場風險,同時也通過韓系客戶的認證,台灣關鍵零組件的廠商已為自己尋找另一個出路。

展望2006年平面顯示產業總產值可達新台幣 1兆1444億元,較2005年總產值成長率約18.2%,其中面板總產值可成長至8229億,成長約16.2%,關鍵零組件產值可成長至3215億,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