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國道警:行控中心反應 還不如警廣

【大紀元1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潘文仁/苗栗報導〕每年黃曆新年期間高速公路部分路段經常出現大塞車,實施高乘載管制等措施仍無法有效解決,國道警方爆料指出,問題出在高公局花了幾十億興建的行控中心,根本無法發揮「疏導」車流功能,簡直淪為「國道監視器」,行控中心還不如全天候通報路況的警察廣播電台。

國道警方表示,中山高民國六十七年通車以來,國道車流行控仍未上軌道,尤其每年過年期間車流量大增,國道更像是人「中風」一般無法動彈。

國道警方指出,歐美等先進國家的行控中心,除了能隨時掌握國道行車狀況,還能即時透過電子告示板、匝道儀控等「調節」機制,告知駕駛人哪些路段塞車,可能會塞多久,可改行駛哪些替代道路,藉此紓解塞車瓶頸,有效管控車流量。

反觀國內行控中心,反應比國道警方慢,甚至很多訊息還是駕駛人通報警廣後,由警廣轉告,行控中心「耳不聰、目不明」,匝道儀控更是「一致化」,不塞車儀控,塞車也儀控,秒數完全相當,哪有什麼調節功能。

國道警方表示,行控中心作為國道管控最高指揮,無法主動、有效疏導塞車問題,那行控中心設立在各路段的監測系統,將即時畫面傳回行控中心,跟監視器有什麼差別呢?即使能快速統計出各路段時速、車流量,駕駛人還是塞在車陣中。

此外「跟著國旗走」這套第三世界國家才採用的疏導措施,竟在國內被視為替代道路的指示標誌,國道警方表示,這在國際上實會令人笑掉大牙。

國道警方建議高公局除透過電子告示板即時告知行車狀況,有效落實匝道管控,發揮疏導機制,更建議高公局應放下身段與各縣市協調。

國道警方指出,分析往年塞車情況,高公局、縣市政府各自為政是一大因素,高公局不願過多車輛上國道,縣市政府則不願過多車輛下國道湧入平面道路,彼此利用國道匝道號誌、平面道路紅綠燈,「以暴制暴」相互抵制,結果受害的還是老百姓。

高公局:不應意氣用事 會加強溝通

〔記者曾鴻儒、潘文仁/綜合報導〕高公局長陳建宇表示,每年新年疏運,事前都會和地方充分協調,疏運工作如此重要,高公局和地方政府都不至於意氣用事,會有此意見的國道員警,可能「沒來開過會」。

針對高公局的說法,國道警方指出,雖然高公局目前確實有例行性會議與地方警方協調,但交通疏導問題仍舊存在著「各自為政」的本位主義,高公局是否應與各縣市首長「積極溝通」,才能有效落實疏導措施。

陳建宇說,只要碰到連續假期,必須事前擬訂疏運計畫,高公局都會與地方政府及警方協調,新年疏運部分亦然。

至於分別以匝道儀控、平面道路紅綠燈「以暴制暴」的說法,陳建宇強調,新年疏運工作如此重要,相信只要地方政府和高公局立場一樣,就不會如此「意氣用事」。

陳建宇表示,電子告示板高速公路上都有,也都能提供即時資訊,協助駕駛人掌握路況。只要車流壅塞,高公局也會立即請地方政府調整平面道路紅綠燈秒數,這些事情,相關人員一直有在做。

公路總局則指出,今年包括國道替代道路的路況資訊也已建置完成,民眾出發前可上網查詢,如果已經在路上,則可透過無線上網的手機或PDA,上公路總局網頁查詢。

對於高公局的說法,國道警方指出,既然高公局疏導、協調工作都在做了,但究竟成效如何?此外,高速公路匝道儀控有確實發揮調節功能嗎?疏導措施地方配合度高嗎?這種種都顯示,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國道警方表示,現在行控中心發現的路況,很多時候都是靠用路人、國道警察與警廣「人力」回報,那行控中心的偵測系統、疏導系統與電子看板,作用到底在哪裡?

此外,對發生大塞車時,高公局行控中心根本沒有處置作為及調節能力,高公局既向用路人收取了費用,就應相對提供「舒適、便捷、安全」的用路品質才對。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