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灣天文研究里程碑 全球首座AMiBA望遠鏡啟用

【大紀元10月4日訊】(記者張羽良/綜合報導】)世界第一座活動平台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望遠鏡」(AMiBA),昨天在美國夏威夷正式啟用。這座陣列望遠鏡可依一年四季不同觀測條件,選擇最合適的相位,準確接收輻射波訊號,主要的科學任務是觀測一百多億年前的宇宙微波背景,探討宇宙起源、目前演化狀態,促進人類更了解地球周圍太空的歷史及未來。

這座由中研院與台灣大學共同研製的望遠鏡設置在夏威夷大島(Hawaii’s Big Island)海拔約3,400公尺的毛納洛峰(Mauna Loa)上,與另一座由中研院及美國史密松天文台合作興建,位於4,080公尺的毛納基峰(Mauna Kea)的次公釐波陣列遙遙相望,兩座望遠鏡代表了台灣天文研究的里程碑。

中研院天文所表示,由於受到氣候及環境因素的限制,台灣並沒有適合毫米波觀測的地點,所以才把望遠鏡興建在夏威夷大島的毛納洛峰上。

據了解,夏威夷大島是全世界公認最佳的觀星點,島上有兩座4,200公尺的高山,宛若豎立在太平洋上兩支通天的旗竿,一般海面上的低空雲層,高度只有1,500公尺左右,所以在這兩座山頂完全不受雲霧影響。此外,這裡沒有光害污染、得天獨厚的優異條件,讓它有「地球表面的宇宙窗口」之稱。

台大方面也表示,如何設計高靈敏度的電波望遠鏡,能更精確地偵測來自早期宇宙極為微弱的訊號,是宇宙學當前研究的難題,這座新完成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望遠鏡正是解決這個難題的利器。

台大指出,宇宙微波背景目前已冷卻到絕對溫度3度,相當於攝氏零下270度,這是從宇宙大爆炸後所留下來的餘波。在多尺度下所發出的輻射場,是宇宙創造的一個重要限制,可幫助人類估計普通物質、輻射、黑暗物質,甚至是黑暗能量在宇宙中的相對比例。

AMiBA望遠鏡還有另一項研究目標,就是利用宇宙結構與輻射的交互作用造成的Sunnyaev Zeldovich(SZ)效應,來研究宇宙輻射的結構。而SZ效應需要用極短的3毫米波長、以高密度取樣、高解析度才能測得,因此符合這些條件又在高山上建立的AMiBA,在許多應用上相當具有競爭力。

許多國外研究單位對於AMiBA望遠鏡的設置提供了諮詢與協助,這些單位包括澳洲國家天文台、美國卡內基美侖大學、美國國家電波天文台、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等。國內主要有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山科學研究院、磁震科技公司等單位參與。◇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