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平壤一意孤行堅持核試:中朝關係面臨挑戰

【大紀元10月7日訊】(亞洲時報記者方德豪10月6日撰文)10月6日是中朝建交57周年,按過往習慣,兩國政要都會互致賀電慶祝一番。今年的官方媒體暫時仍未有這方面的消息,但平壤竟於此時率先發難,不聽北京勸告,威脅要進行核試,希望繞過中國直接跟美國接觸;中朝的兄弟加同志情誼,此際實是面臨嚴峻考驗。

據美聯社5日報道引述中國駐聯合國大使王光亞表示,如朝鮮繼續計劃作出“差劣的舉動”,沒有一方會保護她。王光亞四日說:“我想如果朝鮮真的進行核試,他們便要明白,他們會面臨嚴重後果。”

中朝關係變得不明朗的導火線,主要是10月3日北韓宣佈,“今後將在絕對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核子試驗”。分析指出,平壤此舉的戰略意圖是要繞過中國,直接跟美國對話。王光亞的這番言論,罕有地公開對平壤作出強烈回應,加上又遇上中朝建交紀念日前夕,益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硬的更硬”的一面。

對中國而言,北韓進行核試可能會引發東亞地區的南韓和日本同時計劃啟動核計劃,最終可能會讓中國周邊地區變成“核火藥庫”,無論是北韓、南韓或日本,只要他們擁有核攻擊能力,鄰近的中國必然在其射程之內。

這幾個月以來,中朝關係可謂諸事不順。今年7月4日,在中國副總理回良玉快要訪朝前夕,北韓試射了7枚導彈,中國事先完全被蒙在鼓裏。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譴責北韓導彈試射的1695號決議,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並沒有運用其否決權替“同志加兄弟”北韓保駕護航。

在7月底,美國財政部負責反恐與金融情報的副部長利維公開表示,中國從美國那裏得到有關北韓製造偽鈔的信息後採取了適當行動。有關評論指出,中國凍結北韓帳戶的主要目的是對美國有個交待,但中國在這時刻採取措施,似乎也有“教訓”北韓的味道。

中國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劉建超8月初訪問韓國期間接受該報訪問時,就曾公開承認中朝關係因北韓發射導彈而產生了分歧。劉建超在回答《朝鮮日報》記者的提問時,甚至意有所指地表示,“朝鮮不聽中國的話,也不聽自己的話”,意指朝鮮不遵守有關試射導彈的承諾。

為了說服北韓放棄其核計劃,中國近月一直大力遊說平壤學習中國的市場改革模式,希望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日改變初衷,以經濟繁榮而非核攻擊能力來延續其政權。可是,金正日似乎無意聽取中國的意見。就在9月初,南韓的情報機關發現中朝邊界出現專列,因此揣測不肯坐飛機的金正日可能即將訪華。可以,結果金正日未有成行。外界一種估計是,金正日可能鐵了心不肯放棄發展核武計劃。

今年7月11日是《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45周年紀念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於1961年7月11日在北京簽訂,《條約》指出;若一方受到武裝進攻,另一方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它援助;雙方不參加反對對方的同盟、集團、行動或措施;發展經濟、文化、科技合作,給予經濟、技術援助等。

中國官方一向對五和十的周年較為敏感,該條約2001年簽署40周年時,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曾親自在中南海會見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秘書長金潤赫為團長的朝鮮友好代表團,以示隆重紀念。可是,在現今的形勢下,北京方面明顯較為低調。當時雙方出動的層級相當低,中國只派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而北韓也相應地只有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副委員長楊亨燮出席。

早在2003年,就曾有中國學者呼籲廢棄《友好條約》的部份條款,這樣中國就可以在處理朝鮮半島危機爆發時較有彈性。在中國,有一種意見指出,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限制了中國的選擇,中國在未來面臨選擇的時候也不一定和朝鮮捆綁在一起,而需要視當時局勢而定。

事實上,92年以降,中國與朝鮮金正日政權的關係一度嚴重惡化。朝鮮先於教科書和官方通訊刪除關於中國志願軍參戰的事實,再撤除了板門店的中方國國旗,復以“朝鮮人祖脈”和“金日成故鄉”的名義向中國“歸還”長白山天池四分之一的主權。

在中朝黃海經濟海域劃界問題上,平壤也對中國的主張表明“不能接受”。在涉及朝鮮半島的重大國際問題上,北韓也開始刻意打俄羅斯牌,跟葉利欽和普京加強連繫。2000、01年,金正日數次開腔,公開批評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並聲稱“修正主義中國的毒化影響” 已經波及了北韓。

諷刺的是,隨著朝鮮要“振興經濟”金正日又頻打中國的主意。2002年金正日密訪中國,據報就從中國要走了近30億人民幣的物資;2003年,北韓在各項援助外,又向中國額外要了5000萬美元的經濟援助。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去年訪問北韓時,平壤又要求二十億美元的長期援助,聲稱要重建重工業。(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