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博物館:社會志業 文物收藏共享文化精髓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二日電)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主席大衛佛萊明(David Fleming)今天在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年會演講時,從博物館作為一種社會志業(social enterprise)」,提出博物館實質為民主架構,文物收集的目的是要讓公民共享文化的精隨,而非少數菁英的孤芳自賞。

文建會、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 (INTERCOM )二零零六年台北年會暨研討會」,今天起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展開。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邱坤良、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林曼麗、佛萊明等今天在年會開幕都到場致詞;這次會議以「博物館的新角色與使命」為題,共有來自十六國,共二百五十位國際及台灣博物館專業人士參與。

今天第一天透過歐、美、非博物館發展案例,從社會公益、區域更新、觀光與創意產業、管理策略等探索新世紀博物館的社會關係。

佛萊明在專題演講中提到,今天博物館面對比以往更多的與社會大眾互動壓力,必須與在地社群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緬懷去年過世的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創建成員之一的史帝芬.威爾(Stephen Weil),佛萊明說,史帝芬.威爾曾試圖為全世界互不相同的大小博物館尋找一種嶄新永續經營模式。

佛萊明指出,儘管博物館看似各有千秋,其實大家面臨的普世的壓力,來自每個從業人員對自身的要求和自省:「我們在做什麼(WHAT WE DO )?我們為何而做(WHY WE DO)?我們要如何做(HOW WE CAN DO )?」

至於在博物館經營管理模式上,針對現行普遍流行引入MBA人才的新經營模式,美國仁氏企業(Ren Associates)會長泰瑞莎.馬克尼可(Theresa McNICHOL)則提出了「全觀式的認識與提升」的觀點。

泰瑞莎.馬克尼可曾在九一一事件後,協助參與紐約下城重建議題。她發表的「扭轉西方企業模式—博物館執行實務的方式是開啟新管理典範的關鍵」文章中提出,博物館不能以量化方式管理,而以往博物館訓練所累積在管理和創新上的模式,已創造出一個知識經濟組織的新典範。

她說,這個典範甚至反過來可以有效地教導企業如何長期生存,從而更有效地處理所謂的「組織化的複雜現象」(phenomenon of organized complexity)。

曾任職法國博物館與文化遺產顧問小組(包括羅浮宮計畫)多年的瑟吉.勒尼梅爾(Serge Renimel)也發表專題演講,以「博物館的觀光以及其基因性之改變:今日首要挑戰」為題談到,旅遊觀光業在今天博物館的訪客人數上扮演了一個關鍵性的角色。

他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旅遊觀光業已成了全球第一的產業,而法國在世界觀光業的收入中就佔了百分之十,總收入一千五百億歐元,創造了二百萬個工作機會。然而羅浮宮儘管每年有七百五十五萬參觀人次,門票收入只佔了營收的百分之十三。

其他紀念品佔百分之四,百分之七十七的收入主要仍來自政府的補助,因此瑟吉呼籲,對於觀光業務的開發,博物館可以盡量著手進行,但絕對不應成為整體定位或營運策略的重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