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1

推拿治療小兒洩瀉

小兒洩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瀉下如水樣或夾食物殘渣為主的小兒最常見的消化道疾患。若久瀉不愈,則易導致厭食、慢驚風等,妨礙小兒正常生長發育,甚至智力發育。究其病因,主要是由於乳食所傷及感受外邪,導致脾胃氣機失調,大腸失司。故其治療手法以調理脾胃為主。

  補脾:脾經穴位於小兒拇指橈側面。補脾時,沿拇指橈側緣從指尖推向指根,連續100~300次。具有健脾胃、進飲食、生氣血、除濕熱等功效。

  推板門:板門穴位於手掌大魚際平面。操作時,可先揉板門2~3分鐘,再由板門推向腕橫紋100~200次。具有通達氣機,開閉消積,行氣導滯之功效。

  調大腸:大腸位於食指橈側緣。可根據患者實際病情,或清或補。由虎口推向指尖為清,指尖推向虎口為補,來回推為調,一般100~300次。具有溫裡升提,澀腸固本,調理腸道之功效。

  摩腹:腹部屬大小腸所居,脾所主。操作時,取仰臥位,用掌或四指或全手輕貼腹部,緩緩逆時針移行,繞臍做圓周運動,30~50次。此法直接作用於胃腸,能和中、通導、止瀉。

  揉臍:肚臍又名神闕、氣捨。操作時,用中指端或大魚際揉之,逆時針為補,順時針為瀉,逆順交替為平補平瀉。洩瀉多以補為主,揉1~3分鐘,能治療脾胃虛寒,中氣下陷之久瀉、久痢、脫肛、完谷不化。

  揉龜尾:龜尾穴位於尾骨端下陷中。操作時,患兒取俯臥位,醫生中指端向內上觸及穴位,施以揉法3~5次,能澀腸止瀉。

  推七節骨:七節骨從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線。操作時,患兒取俯臥位,根據病情選擇向上或向下推,200~400次,以皮膚發紅為度。適用於一切虛證、寒證、氣陷證,如腹瀉、食少、完谷不化等。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同樣,小兒推拿也要根據病情不同加減穴位及選擇不同的手法。小兒洩瀉分為傷食瀉、濕熱瀉、脾虛瀉、火熱瀉、寒濕瀉、氣陰兩傷等證型,以前三者最為多見。

  傷食瀉:有明顯傷食史。瀉下酸臭,夾有乳食。痛時欲瀉,瀉後痛減。食少或拒食,夜臥不安。舌淡紅,苔厚膩,脈滑,指紋色紫。可加用推四橫紋,清大腸,清天河水,退六腑。其中,四橫紋為治小兒傷食要穴。食積多有鬱熱,故多用清法。

  濕熱瀉: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樣或有黏液。氣味臭穢,量多次頻。口渴不欲飲,煩躁,食少,小便黃。舌紅苔黃膩,指紋色紫,可加用清天河水、退六腑、清小腸以清利脾胃濕熱,下推七節骨、揉湧泉以引濕熱下行,濕熱去則瀉自止。

  脾虛瀉:大便稀溏,一般於食後作瀉,色淡不臭。面色萎黃,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可加揉足三里、補胃經、推三關,以補益脾胃,益氣養血,加揉百會以提升陽氣,升陽舉陷。

  在治療期間應注意忌食生冷、油膩肥甘及不易消化之品。睡覺時注意腹部保暖。

來源:華夏中醫網